首页 > 交通旅游 > 国内游 > 设立汶川大地震纪念碑

设立汶川大地震纪念碑
2008-06-01 04:45:33   来源:   点击:

    灾难过后,一种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地震博物馆正是这样的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湮灭。

    然而,在达成构建地震博物馆的共识之后,怎样建设一座博物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仍然有许多非常具体的工作要做。

    □国家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有法可依

    □是否冠“中国”二字须经有关部门审核

    满目疮痍的大山和几乎夷为平地的县城。这就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在地震之后带给所有人的震撼和疼痛。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神情凝重地对当地的干部说:“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当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5月25日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率一支专家团队赶赴四川。除了现场勘查四川省境内诸多因大地震损毁的文物古建筑,童明康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北川建地震博物馆一事做考察。

    与此同时,围绕地震博物馆的各种讨论也开始升温。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北川县建县1400多年,是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县城处于一条山谷里,两边是巍峨连绵的青山,碧绿的湔江宛若绸带穿城而过,把北川分成了新旧两城。如同中国许多身处青山绿水中的小城一样,曾经的北川秀丽、宁静、祥和。然而,这一切美好都止于5月12日14时28分。

    杨德飚,38岁,北川人。在山西打工的他逃过了这一劫难。地震后,他在大山里走了整整一天,才回到原来的“家”———大山脚下一所倒塌的老屋子。在废墟上,他独自坐了一夜。

    儿子受伤住院,妻子被掩埋在废墟中再也没有出来。“以后可能再也来不了这里了,我要再陪陪她。”杨德飚说。

    临走前,杨德飚清理出几张和妻子的合影,还清理出一本邮册,那是2003年国务院批准北川为羌族自治县的纪念邮册。“北川被毁了,家也没了,这些都是个纪念。”

    的确,在北川生活的每个人都无法从情感上割舍这片土地,全国人民也无法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消失的人和城。所以,构建地震博物馆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一位重庆点击查看重庆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市民说:“老北川县城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泪水和无奈,把它建成一个地质灾害博物馆吧,缅怀死难的亲人,给活着的人时刻敲响警钟。”

    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陈世琼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孩子,筹建地震博物馆成了他现在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亡灵的最好纪念。”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亲身经历过唐山点击查看唐山大地震,对那场地震的恐怖有深刻的感触。因此,对于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他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他说,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它都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文物部门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保存“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供今后科学研究和人们纪念。

    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文化学者,从有关部门到普通民众,对待构建博物馆的一致共识说明,我们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和寄托,特别是面对这么大的灾难,需要不被忘却的纪念!

    [page]

    展示内容不局限于废墟

    据了解,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灾难博物馆。人祸方面如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灾难博物馆、二战留下的奥斯威辛和毛特豪森集中营、南京点击查看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屠杀纪念馆等等;天灾方面的如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和唐山抗震纪念馆等。灾难博物馆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记忆着人类的命运及其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它使人们认识自己,保持清醒,从中自警或自我激励。

    记者还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法律界人士认为,在统一了构建认识和拥有了法律依据之后,怎样建设一座博物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至关重要的思考。

    “我想汶川地震博物馆应建在地震原址上。在结构方面应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留下一块能够经典地显示灾难强度的废墟,二是一座式样独特的博物馆,三是抗震救灾纪念碑和遇难者人名墙。在整个大地震和救灾过程中,一切不能遗忘的实物与资料,都将在博物馆构成永远可视和可感的历史。”冯骥才建议。

    袁南征对记者说,构建一个博物馆需要经过完整的、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这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至于构建什么样的博物馆,要看实际情况和需要。也许有时一座纪念碑就能够表达情感和精神。“我个人希望此次构建的地震博物馆,能够体现综合性。既有缅怀和思念之情的主题,也要突出科技性和人文性,对地震的介绍和预防、对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都应该有所涵盖。”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具体的方案必须要等到专家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才能最终给出。”据悉,目前,各地文物局也正积极地进行文物征集,不仅仅是遇难者的遗物,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的救援工具等等。“我们希望这类物品越多越好,等到具体实施阶段时,让专家们去具体挑选。”童明康说。

    据了解,目前修建地震博物馆还在构思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博物馆体现的不仅仅是废墟,一些倾斜的、还未倒塌的房屋建筑都可能被包括在内,可以让以后的参观者亲身去体验当时的环境。为遇难者修建纪念墙也被纳入了考虑范围。预计修建的博物馆除了采集跟地震相关的资料外,还将吸取国际经验来进行设计。“比如模拟地震现场等等,让前来参观的人可以亲自体验地震震级,并可从中获得地震知识以及普及如何防御等等知识。”童明康说。

    设立汶川大地震纪念碑

    更多细节尚须周密考虑

    国家文物局一位熟悉博物馆构建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制定的博物馆方面的法律条文,只有《博物馆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博物馆建设、管理、服务等多项内容。在构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文化遗产方面,还会受到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文件的规范。

    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当记者问及此次构建博物馆的性质是什么时,这位工作人员说:“此次依据地震灾害构建的博物馆究竟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的,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都需要专家进行严格的论证和科学考虑之后才能决定。”

    袁南征则认为,如果构建博物馆,省一级就够了。“博物馆不宜大,关键是它的存在有意义。这样也方便博物馆的管理,因为博物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

    关于此次博物馆的名称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有的人说叫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有的人认为应该叫中国地震博物馆,这样更能凸显其存在的意义。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说,博物馆的名称有可能是四川西北大地震博物馆或四川大地震博物馆。

    袁南征说,是否冠以“中国”二字,应该慎重。因为这要有全国性和代表性。

    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现在有很多单位、很多人已经开始为构建地震博物馆进行着准备工作,无论今后这座博物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无论它叫什么,在哪里建,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因为其中有我们最深刻的记忆!我们不止用它来记忆地壳的物理变动,更重要的是要记忆人们的精神,记忆中华民族的团结、坚强和勇敢,在记忆中能看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相关热词搜索:汶川大地震 纪念碑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去海南旅游多少钱 去海南旅游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