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豆腐200克、牛肉馅100克、青蒜15克、豆瓣酱20克、豆豉10克、姜10克、辣椒粉0.5克、花椒粉1.5克、酱油10克、盐1克(根据口味)、糖5克、湿淀粉(淀粉加少许水调匀)3克、肉汤(或水)150克、油75克
- 做法:
- 传说一:
- 传说二
- 传说三(据说最可信的一个)
- 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 油菜和豆腐可同食。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油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素,有清肺止咳的功效。
- 豆腐与竹笋一起吃,会破坏二者的营养价值,还可能产生结石。
- 豆腐里含有氨化镁,硫酸钙,而菠菜中含有草酸,两中物质遇到一起可生草酸镁和草酸钙。不能别人体吸收,容易患结石症。
- 蜂蜜性甘凉滑利,与豆腐同食容易导致腹泻。
- 茭白与豆腐同食,也容易形成结石。
- 土豆网:麻婆豆腐做法
回答:麻婆豆腐的发明者不姓麻 麻婆豆腐属于川菜系的,正规的名称叫“成都麻婆豆腐”、或“陈麻婆豆腐”,相传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被称为“陈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原名“陈兴盛饭铺”。
麻婆豆腐做法如下
1.将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放入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汆一下,去除豆腥味,捞出用清水浸泡;
2.豆豉、豆瓣酱剁碎,青蒜切段,姜切末;
3.炒锅烧热,放油,放入牛肉馅炒散;
4.待牛肉馅炒成金黄色,放入豆瓣酱同炒;
5.放入豆豉、姜末、辣椒粉同炒至牛肉上色,下肉汤煮沸;
6.放入豆腐煮3分钟;
7.加酱油、青蒜段、糖,用盐调味(如果觉得够咸就不用放盐);
8.用湿淀粉勾芡即可,盛出后撒上花椒面
补充
有关麻婆豆腐的3个传说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丈夫意外身亡,生活成了问题。运油工人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接济她俩。巧巧左右隔邻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是兴旺。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
传说中的麻婆本姓陈,专门以做豆腐为生。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是商贾聚集之地,陈老太开了一家豆腐店,由于她点浆技巧过人,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烧制的豆腐菜又特有风味,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走进几位客人,他们看餐桌上的牛肉末便说要吃牛肉炒豆腐,陈老太本不想用别人的牛肉末,但客人急需食用,也就把这牛肉末同豆腐一起做菜给客人吃了,没想到这道菜又香又有味,吃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异常热爆、络绎不绝。 对门副食店的老板娘见了又气又眼红,便在顾客面前说陈老太的坏话,骂她是丑八怪,是麻子。陈老太是个心怀大度的人,下气力做自己的生意,后来,她干脆在自家门头上挂起一块大招牌“陈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于年盛名长盛不衰。
提示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