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壶
2011-12-03 09:07:37   来源:   点击:

    「安平壶」,又别称宋硐、宋瓮、宋陈瓮、明瓷、龟卵、龟瓮、火药罐等。常见於台湾、福建、江西,也见於日本、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据考证,安平壶开始制作於明朝的航海贸易时期,为16、17世纪中国东南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物资,可说是汉民族渡台开拓的起始标志,一直用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之初,从出现到使用的末期前後约两百年。在台湾,可能在清代就经常出土,为人所注意,当时称之为宋硐。日本统有台湾以後,日人见这种器物,相当珍爱,经常加以收藏。日本人不知此物之产地与年代,也不理解「宋硐」一词的意义,因大量出土於台南安平,所以以「安平壶」命名。此外台湾重要出土地点还有澎湖和基隆社寮岛(和平岛)等,此三地为汉人开拓台澎的早期据点。

    「安平壶」是平凡而具有独特风韵的小瓷罐,壶身素雅朴实。胎色灰白,或带褐点,釉色作灰白、灰青,或青色,以青瓷、青白瓷、冰裂纹为主。囗小底小,身部较大,身部由上下两部分开制作,再行接合,接合处在腹部中段,内表有明显突起接痕,外表接痕也约略可见。口唇之下作凹入的颈沟,可以系绳。造形有三种,第一种,薄胎折肩型,胎薄,质地较松,较轻。口唇多作扁平状,剖面略呈三角形,底部平坦。釉色多呈灰白,一般高约十四公分,大者三十公分,小者七公分;第二种,厚胎折肩型,胎壁较厚,较致密,较重。口唇圆厚,剖面略如圆珠状。底部一般作凹底,呈三角锥状凹入。釉多呈灰色,或灰青色,一般高约十五公分,较高者二十公分,小者七公分;第三种,厚胎直筒型,胎厚而重,无肩,造形类似汽油筒,囗唇厚,底部作圆饼式实足。釉色灰白,或灰青,高约八至二十公分。

    相传郑成功攻打荷兰人时所用的火药罐即为安平壶,当年郑氏渡海携来,以此种器物内填火药,作为攻战之器,民间也将其作为盛装食物的容器或腌渍食物的瓮罐,所以安平壶的作用应为保护贵重药物或火药;先民过海,贮物防潮所用;以及食物的保存。

    此外,台南地区的西拉亚族因用安平壶来祭祀阿立祖成为「拜壶民族」而驰名。祀壶信仰是西拉雅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台南附近西拉雅族人的公廨或祭坛里面,过去经常可以看到安平壶被供奉为祖先或神,从这种特殊的祀壶信仰可看出西拉雅族人所祭拜的神明没有神像金身。平埔族人有以安平壶为祭器的习俗,据学者考据,可能是西拉雅族人当初住在台南市,向荷兰人或汉人购买或贸易交换所得,平埔族人持有安平壶,可以反应族群当初的活动区域。至於安平壶被用来当作祭祀祖先或神灵之物,代表族人认同安平壶外型美感,才会精挑细选,作为神明或祖先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陈信雄(2003)。陶瓷台湾,页76-88。 2.陈信雄。安平壶-汉族开台起始的标志—历史月刊。http://history.udngroup.com.tw/sd/default.asp 3.拔马平埔文物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工艺时尚计画
下一篇:尖山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