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釉
2011-12-03 09:16:48   来源:   点击:

    一、 何谓浆釉

    浆釉(slip glazes)又俗称为?泥浆釉?,是指在釉药配方中,由全部或大部分以天然黏土矿物配制而成的釉。程道腴对其下定义为:浆釉又称土釉(Loam or earth glazes),是由天然的或改良後的黏土所制成。因此,采用较低熔点的天然土石,加入少量比例的木灰或矿石媒熔剂调配制成,既称为泥浆釉,例如传统名釉中的铁红、天目、兔毫、油滴…等等,这些釉烧成的效果与质感纹理很难以复制出来,就因为采集的黏土具有其不同区域的生成特性和复杂结构,是难以用其他黏土或矿石原料调配复制一模一样,所以也显示出它们的不可取代性质和独特风格。

    二、浆釉的历史发展

    东方釉药发展以陶瓷之邦的中国为例,浆釉自新石器时期到西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潮已孕育形成,从红陶、灰陶、黑陶、彩陶等文化所出土的陶片中,於研究观察发现,远古陶工以黏土造器完成後,同时运用白、红、褐、黑等各色细泥来装饰彩绘坯体,而这些深色细泥就显微结构来看,其中以含有多量的玻璃相与赤铁矿析晶,具备高温釉的特徵,同时也是泥浆釉的根源。

    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地区黑釉瓷器的出土为最早,之後有东晋浙江德清窑的黑釉器,这些高温黑釉均以采自天然含铁黑土为原料,直接制成的泥浆釉,黑釉开始成为浆釉的发展时期;黑釉瓷器因宋代斗茶之风而充分发展为鼎盛时期,诸如福建建窑的油滴和兔毫、定窑的鹧鸪班和铁红、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等,都是中国有名被受监赏的泥浆釉。这些浆釉中又以建窑的黑釉最有影响力,其茶碗通称为?建盏?,又名?乌盏?或?乌泥盏?。建窑不仅在中国许多的历史与文学中被提及其价值,其产物更是标示着中国宋代独特的审美品味与世界文明的重要里程碑。西元1191年,日本也因留学僧人,将两宋时期的斗茶之道与黑釉茶碗传回之後,不少建窑的黑釉茶碗也因随之输入,自此建窑成为日本茶碗模仿的范本对象。日後的日式茶道与天目茶碗逐渐蕴涵成恬静茶风与深层美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简朴思维。

    台湾的陶艺历史中,在史前时期亦有浆釉的根源出现,於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绳纹红陶文化与晚期的黑陶文化里,出土的陶胎皆有红褐色的彩绘陶衣,可知其具有浆釉的雏型;十七世纪汉民族的大量移居台湾,台湾先住民的粗陶无法满足汉人所需,相对精美的中国陶瓷便大量输入,於是原住民中本来保有制陶文化的技术也逐渐消失。为符合大量人口移居所需之陶瓷日用品,烧陶技术也由中国地区引进至台湾,西元1796年南投窑业中,开始烧制带釉的高温陶器,系以铅粉调配泥浆所烧成。台湾於日据时期陶瓷釉材中的长石仰赖进口,於日据末期货源短缺,各种釉材亦相当匮乏,废电池铅粉、提炼金银的副产品炉底、杂木灰等诸多代用品纷纷出笼,符合当时经济效益的泥浆釉,再度被广泛应用於台湾传统窑业。

    三、浆釉的处理原则

    采集後的土壤必须加以处理,淘汰原料中粗颗粒砂石,经过淘洗研磨过筛後,方能使用。於笔者处理实验浆釉的经验而言,挖取得来的天然土石,必须先行粉碎并曝晒乾燥,使土壤本身的黏性予以破坏,於加水迅速稀释成泥浆後,以便淘洗过筛60-100目,去除杂物;之後要经过?洗土?的淘洗的动作,洗去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物或硷性物质,降低实验的控制变因,尤其针对来源自农田采集来的土石,因为其农耕时参有化学肥料,土中会含有酸性或硷性物质,所以采洗土的程序将可溶性的物质洗去。

    程道腴认为:用土调制成的浆釉少有普通釉的缺点,可是因为它大部分使用黏土调成的,其收缩性大,上釉时容易发生卷缩,因此釉膜在乾燥过程中有裂开脱落的倾向;改善的方法是在坯体为革硬时就施釉,使坯和釉同时收缩;或者是将粘土燃烧到近於红热,以完成其收缩,然後在研磨後调制备用。笔者在早期研究浆釉的施涂程序上,往往发生釉药收缩或脱落的状况,於是日後笔者的处里程序里,会先行将收集的土石入窑煅烧500-600℃,使土石去除黏性完成大部分的收缩,以解决施釉的困难度。

    参考资料

    1. 程道腴(1992)〈陶瓷釉药学〉新店市:徐氏基金会。页123。程道腴(1996)〈制陶瓷用的黏土和釉〉新店市:徐氏基金会。页203-204。刘桂玫(1997)〈台湾泥浆釉烧成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页121。杨永善、杨静荣(1988)〈中国陶瓷〉页26-27。陈恭诚(2002)〈油滴天目釉的配制与烧成及其艺术表现〉《国立成功大学:硕士论文》页30-39。陈信雄(2003) 〈陶瓷台湾〉台中市:星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壳模铸造
下一篇:洪坤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