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新上(1999)http://sql.tmoa.gov.tw/art/html/4/101.htm (99/06/20)邱焕堂(1993)。陶艺讲座,页39。台北市:艺术家出版社。教育部异体字字典。中日朝汉字字形对照。http://140.111.1.40/yitic/frc/frc06676.htm
石陶器的发展又可以1945年为界,分为前後两期,前期为1895年到1945年的日治时期;後期从到1970年的战後初期。两批不同的统治者引进不同的产业政策与生产技术,但基本上都是以石陶器为主要产品。
在产品方面,除了原来汉人烧制的日用粗陶之外,北投、苗栗和鱼池等地已经利用当地的黏土烧制餐具、花器、酒器,以及日式的生活陶瓷,如火钵、磨钵等。这些地区的土质比较优良,可耐较高的烧成温度,烧成的陶器已达到石陶器的品质。此时并有建筑陶瓷的西式红砖、瓷砖与卫生陶器,初级的工业陶瓷,如陶管、耐火砖、耐酸砖等,都是新兴的产品。
机械化的生产政策是日治时期一项有成就的生产技术改进,奠定了台湾陶瓷现代化与机械化的基础。在初期即有动力机械的引进,包括使用练土机以代替人工练土、采用陶管挤型机,大量生产陶管於基础建设上、引进镟压机用於碗盘与花盆的制作,并引进石膏制模技术,以利产量化与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窑炉方面,日本人先後引进传统的目仔窑与现代的倒焰式四角窑,并使用天然瓦斯与煤炭作为燃料,两者都和以木柴为燃料的包仔窑或蛇窑传统窑炉大不相同。在釉药方面引进不同於中国传统的低温铅釉和灰釉的灰釉与长石釉、并且引进丰富的着色剂,使釉色产生多彩多姿的变化。
战後,国民政府接收了由日本人投资的窑场,或是转由本地人经营。但这些窑场仍然继续日治时期的基础在发展着。此外,过去窑场中的许多从业人员也开始独立门户设厂,或到其他窑场工作,这也造成技术的传播,提高了各地陶瓷的水准。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後,另一批大陆的技术人员与知识份子跟随政府迁移台湾,成为新兴发展的力量。由於政策的主导,对於陶瓷知识的引进,技术的改良,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拓殖等都注入相当的心力,使陶业再度迅速发展。尤其是碗盘的制作更是异军突起。加上政府鼓励产业外销,西式的餐具等日用陶瓷种类繁多,采用量产化的生产策略,赚取大量外汇,成为台湾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装饰陶瓷与现代陶艺也开始萌芽,成为新兴的陶瓷品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