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地理知识 > 劳力密集代工产业

劳力密集代工产业
2011-12-02 13:56:40   来源:   点击:

    承包商根据发包商需求,以大量人力从事制造加工的产业,如纺织、电子等以装配制造为主的工业。

    台湾的劳力密集代工产业始於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前镇)的设立,由成衣、纺织、家电代工等制造业起步,很快扩散到加工出口区之外的中小企业。以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前期,在台湾产业界扮演重要角色的成衣业为例,台湾早期成衣业的外销主要是日本纺织业来台投资,80%以上台湾纺织业的厂商与50%以上的商品经由日本商社外销。日本商社一方面自日本采购原料供应部分台湾成衣业者制造所需,一方面则以国外客户订单自台湾采购成品外销。台湾业者只负责加工,然後经由日商出口。後来欧美进口商陆续在台设立采购据点或代理商,直接下单给台湾厂商;台湾本地贸易商亦开始直接和国外客户接洽,将订单交由台湾厂商生产。不论透过日本商社、欧美进口商,或是台湾贸易商自国外客户取得订单,都属商业代工,让台湾的生产者免除了行销的问题,可以专注在生产与研发工作。台湾成衣的生产很快就进入更为专业的分工,发展出复杂的产业网络,上下游之间以人际关系为轴线,形成各类复杂的工业代工。

    劳力密集代工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1980年代,许多产品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茅,台湾成为全球知名的「雨伞王国」、「鞋帽王国」、「自行车王国」等。例如1982年台湾鞋子的出口量高达5.2亿双 (平均全世界每9人就有1人穿台湾生产的鞋子)、伞的出口达1,100万打 (平均全世界每40人有1人用台湾伞)、出口缝纫机316万台 (占全球出口量80%)、出口微型马达2.4亿个 (占全球市场的70%)。劳力密集代工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台湾工业在台湾产业的比重快速提高,工业部门的产值由1960年占台湾总产值的24.9%,升到1984年的45.2%。

    随着其他後起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劳力密集型代工产业,如雨伞、制鞋、成衣、针织、消费电子等随着台湾的对外投资而外移,在台湾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在19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快速萎缩,但其中的电子业却是少数的例外。

    1983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推出全球第一部个人电脑之时,台湾许多原本生产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的电子业,开始由生产相容电脑而发展出後来的资讯科技产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1980年代台湾的个人电脑代工只是下游的装配业,只发展出主机板、介面卡、电源供应器、键盘、扫瞄器、监视器、机壳、电源线等周边产品的生产。受1992年全球不景气的冲击,1993年美国康柏电脑公司(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开启降价风气,使个人电脑生产进入薄利时代,台湾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商暂时结束以自有品牌行销国际市场的梦想,回到原始委托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或称三角贸易,并在1990年代中超越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义大利及南韩等主要竞争国家,成为全球第三大资讯产品生产国,但在生产上需要大量劳力的部分则快速外移,主要的生产据点则是中国。同时,台湾厂商逐渐进入帮客户设计、依客户需求於当地组装电脑的模组化产销策略,进入到设计制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DM),甚至发展全球运筹管理等业务模式。

    中文关键字: 原始委托代工 , 设计制造 , 加工出口区

    英文关键字OEM , ODM , export processing zone

    参考资料

    1. 王正芬。1999。《台湾资讯电子产业版图》。「财经系列」2。台北:财讯。
    2. 周添城、林志诚。1999。《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机制》。「台湾经济论丛」3。台北:联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海四乡概略
下一篇:北兴路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