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乡
2011-12-02 14:02:36   来源:   点击:

    官田旧名官佃,从前大部分为平埔族西拉雅系社番的生活空间。荷治时期政府的公有地称为王田,郑成功来台後,便将旧荷兰时代的王田全部改为官田,而来垦者则皆为官田,现在乡境内的官田村,就是当时郑氏官田的一部份,而由陈姓一族所承垦,故名官佃 。故由此可推知本区汉人之拓垦约起於荷兰时期。明郑时期,除官田所招佃开垦外,为解决兵粮来源问题,故寓兵於农,今二镇、角秀、中协等即为当时之军事屯垦区。

    官田乡位於台南县的中部,渡头村之三块厝即为台南县之地理中心。北以麻豆大排水及六官桥接六甲乡,东及东南邻大内乡,西南以曾文溪界善化镇,西及西北则分别邻麻豆镇和下营乡。官田乡的东半部地形为丘陵、台地,属於嘉义丘陵区之末端,其地质大致以头嵙山统之软弱地层(砂岩和页岩)为主。并且有官田溪流经其中,挖凿曲流甚为显着,且多处曾发生曲流切断,而形成许多环流丘,大崎村之笨潭则为一例 。

    大正9年(1920年),日本政府为解决嘉南地区农业用水问题,而选择在乌山头筑一条长1267公尺,高40公尺的偃提,堵住官田溪水,做成一大蓄水池,即今珊瑚潭水库,其集水区面积约为58平方公里,跨官田、六甲二乡,并筑嘉南大圳以灌溉嘉南平原。西半部则为嘉南平原区,此区早在距今约400年前即已陆化为隆起海岸平原,土壤多属第三纪砂岩、页岩冲积土,即台湾俗称的「看天田」,土质黏重,深及数尺,使得地表水极难渗透,以地力不良着称 。

    主要河川曾文溪流经官田乡南部,而曾文溪支流官田溪、六双溪(渡头溪)。因嘉南平原乃由海中隆起,成海岸平原後河流始诞生,随着隆起作用的发生,此二支流流入平原後,乃在其上形成自由曲流,居民利用河流其较平缓的坡度、致密而直交的分歧流路,於河流流路上筑坝储水,以利平原灌溉之用,致使坝下流路,常因此而乾涸成为化石谷。因平原土壤不易透水之特性,居民在一期稻作收获後,常利用留在田中的地表水,种植菱角和莲花等经济水生蔬菜 。

    如果以嘉南大圳南北干线做为分界,大致可将官田乡分为东西两部分,以西包括南廓、西庄、东庄、隆本、隆田、二镇、胡山、嘉南、官田等村及渡头村之一部分为嘉南大圳三年轮作区,主要作物除了甘蔗、稻米、甘薯等,还曾种过棉花、黄麻、蓖麻等时局作物;大圳干线以东,包括大崎、社子和渡头村之一部分,则为非大圳灌溉区,从事农业活动,或稻、或果树;农业用水来源,或靠天然水、或凿深井,不然就是抛荒或经营竹林,此区的竹子,或运至平地交易换购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品或粮食,或卖至制纸工厂,直至光复後,仍为本区重要经济物产之一 。

    民国60年代工业化之後,民国67年(1978年)经济部於二镇村内,邻近台1线省道处,完成官田工业区之开发。本工业区由工业区委托中华工程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其性质较属於综合性工业区,总面积达227公顷。

    官田工业区建立以後迄今,大致可以台1线与嘉南大圳之南北干线将官田乡分成三个部分:台1线以西属於嘉南大圳灌溉区,大多仍维持传统的农业景观,以稻作或甘蔗为主,民国74年(1985年),官田乡农会鼓励稻田转作,利用当地之自然环境,推广原先只种在葫芦埤两侧的菱角,目前官田乡菱角种植面积及产量皆位居全国之冠,每年高达350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庄、东庄、湖山三村。

    官田乡中部除了上述之官田工业区外,包含台1线两侧,因交通方便,故也有许多大型工厂进驻设厂,而形成本乡境内主要的工业地带。

    位处嘉南大圳南北干线以东的丘陵区,仍维持农业景观,早期的竹林或杂树林,在近10年来已改种柑橘或酪梨。

    总的来说,官田乡的开发时间甚早,过去只是单纯以农村景观为主的乡镇,在日治时代,乌山头水库、嘉南大圳的筑成,及民国67年官田工业区的设立,以及台1线所提供之交通区位,而使得本乡中部转而以工业活动为主,而东西两侧地区,亦有属於自己之生产内容,故使该乡转变为同时具有农、工双重性质的乡镇 。

     

    参考资料

    1. 林圣钦等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
    2.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太平里
下一篇:太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