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圣钦等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
-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民国35年(1946年)1月20日,改称为台南县新化区左镇乡,辖有光和村、融合村、左镇村、内睦村、冈林村、草山村、澄山村等七村。民国35年(1946年)7月,光和村及石仔崎、卓猴两部落划归山上乡管辖 。
左镇最早居民,为居於卓猴社(光复後归属山上乡)、木岗社的平埔族人,均由新港社迁徙而来,初称新港寮:後因该地属荒野深谷,猴猩甚多,危害农作物甚钜,原住民昼夜驱除猴猩,因取名为「除猴社」,平埔族称除猴,後因与卓猴社相似,故演变为「卓猴社」。
後改名左镇的说法有二:其一为郑成功置兵於龟潭(今内庄乡)实行屯田,人口逐渐聚集,且以该地形险要,驻兵一营於辖内之左隅,居民乃称为左镇。另一种说法为引用伊能嘉矩的叙述:左镇一词,原为郑成功所派遣入山开垦的「折冲左镇」。循菜寮溪水路至此屯田後,居民把军队名作为地名 。
最早居住於该乡内的汉人,以简、廖、欧等三姓为主,居於龟潭(今潭顶村)地方,开拓荒野,经年累月,人口逐渐繁殖。後来简姓分居今左镇本部落,由时当时简姓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左镇本部落遂成地区内的中心。日治时代,拔马部落因交通方便,故大正11年(1922年)菜寮分教场(左镇国小前身)迁移此地,昭和8年(1933年)左镇庄役场(乡公所前身)也从左镇本部落迁移至此,新建一座木造平屋办公厅(遗址现改建左镇分驻所)。二次大战後,警察派出所、乡农会等机关也迁来此地,又新筑左镇乡民众服务社等。由於行政机关集中,拔马一时变成繁荣地带,取代左镇本部落,成为地区内的中心。
直到民国59年(1970年)春季,左镇乡农会开始搬迁至口社寮,民国64年(1975年)左镇乡公所陆续搬入後,拔马已不如往昔的繁荣。目前左镇的发展已转移至口社寮,口社寮已成为左镇最热闹的地方 。
左镇乡境内多山,属新化丘陵地带,耕地不多且甚贫瘠,仅菜寮、睦光、光和等三处的地势较平坦,有小田洋之称,但缺乏水利之灌溉。地层为新化丘陵内之崎顶层,为泥砂和砂岩,固结与胶结情形不佳,易因暴雨冲刷而崩塌,恶地地形常见 。
左镇乡因为地形与位置的关系及水资源保护区的开发限制,再加上大部分土地均属於非都市计画的山坡地保育区等影响,故工商业发展有限,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民国89年(2000年)耕地面积1428.09公顷,主要种植作物为果树,面积为1084.5公顷,其中芒果、龙眼、香蕉种植面积占前三位,分别为312公顷、176.2公顷、154.8公顷。该区因就业机会不多,人口呈现负成长,为台南县人口第二少的乡镇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