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进勇总纂。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 林朝棨。1957。〈台湾地形〉。收於《台湾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册地形》。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王鑫。1980。《台湾的地形景观》。台北:渡假。
- 徐美玲。2008。《台湾的地形》。台北:远足文化。
相传有彭姓一家至此定居,而名为彭家屿,日治时期改称彭佳屿。形状略似梯形,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最高点在东岸,海拔高度165公尺,西侧为缓坡,东、南、北三侧皆为断崖,船只不易靠岸。唯一安全的登陆地点在岛的西南岸,附近有一连串高度相似的海蚀平台及海蚀洞,证明地壳的上升运动。
岛屿成因为火山岛经海水侵蚀後余留的部分岩礁,溢出熔岩的火山口可能在岛的西北角附近海上,现因海蚀而消失。地质属多孔性的火成岩,主要乃安山岩岩脉、火山集块岩、火山渣等共同组成。熔岩流遍布於岛屿中部和西部,一般呈黑色,流纹组织甚发达。熔岩之下有凝灰岩与集块岩,可能是海底火山喷发时的堆积层。由於地表多为多孔性岩层,雨水渗透旺盛。目前仅发现在南部海岸岩层夹缝中略有泉水涌出,但因水量有限,及挑送上山不便,因此住在山顶上灯塔和气象站的人员,给水仍全靠接雨池所积蓄的天雨。
岛上有1909年(明治42年)创立的彭佳屿灯台测候所(今彭佳屿气象站)及1906年建造、1909年启用的彭佳屿灯塔。其中,彭佳屿灯塔位於岛屿中部略偏东北的另一高点,与岛屿最高点对峙。
中文关键字: 大峙山屿 , 草莱屿 , 大屿
英文关键字Tachihshan Islet , Caolai Islet , Big Islet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