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镇
2011-12-02 14:05:56   来源:   点击:

    新化镇原是大目降社的生活空间,早在十七世纪中期,甚至更早,这些原住民便在此安身立命。但随着荷兰人治台,使得聚落居民产生迁移,离散。明郑以後,为开屯之地,泉漳人相继度来,随着居民的增多,与军事营盘—大目降汛之设立,大目降重要性逐渐确立。清领以後,首先随着军事地位的确立与强化,由沿袭来的「大目降汛,千总一名,步战守兵一百四十名」,直到「分防大目降汛:千总一名,步战守兵一百名。内分:茑松塘目兵十名,小桥塘目兵五名,菜园头塘目兵五名,大桥头塘目兵六名;鲫鱼塘兵六名……」等统帅六塘汛地,日後规制除了增减若干塘,拨补若干员额外,汛的地位大体不变。其次,是商业中心形成,大目降庄发展成街市,时间说法有二:其一,在嘉庆12年(1807年)作又,「大目降庄(有街,曰大目降街)。其二,曰「随着移民的增加,大目降里分成上下二保,上保多农民聚集,下保多商人…本街属下保,早为商民集中之区。街肆的发达遂成,乾隆末年为大目降里之主脑地。」此二保之说,疑指《舆图辑要》记之:「大穆降东、西庄(庄五。城东北二十里起);大穆降本庄(20里)、那拔林(28里)、三十六仑(28里)、礁坑仔(38里)、加冬坑(29里)这五庄便是大目降里的里境范围。两者说法时间上相差不多,大体在乾隆末年至嘉庆中叶间形成街市 。

    街市形成原因为何?除了拓垦的人口增加外,应是位置的重要。大目降系接近台南,可通北路湾里(善化镇),东通焦吧哖、罗汉门(旗山),漳泉二州商贾望属位置之形胜,渐次乡集繁盛开基,形成人烟稠密2000余户之市街。。甚至今日新化果菜市场的出名,与新化镇平地、丘陵接触位置的特殊不无关系。除此以外,散布在新化市街外围的广储东里桥头店街、洋子港所带来之商业机能,对新化镇(市街)发展,也不无影响。日治以後行政机能的汇入,支厅、郡役所、街役场等的设立,对新化镇的聚落,市街发展,有起了另一种作用 。

    汉籍垦民在新化镇内营生,除了栽植甘蔗外,绝大部分系从事水稻农业,但此处因气候上的限制,导致「逢旱则苗枯槁,遇水则种漂流,力耕苦累也不一」,使其在水利设备未完备之前,海拔50公尺以下平坦土地,虽有(零星)水利之便,大部分仍是旱园及看天田。直到大型埤圳系统完成,才有固定水源。

    日治时期在本镇境内的水利系统有既设埤圳中又可分成(1)、新化郡水利组合之虎头山圳(虎头埤),(2)、嘉南大圳既设埤圳(灌溉区内)之後面港(外)埤(灌溉区内)之後面港(外)埤及林公潭,(3)、私设埤圳中有山脚大埤、脚桶埤、考水埤、北势埤等。另外是计画中又施工的埤圳:有盐水埤等。如此多成的水利系统,遂造就新化街(镇)成为新化郡各庄街中,唯一拥有两期作田者 。

    除水稻种植外,甘蔗的种植历史也久;今平野地区的甘蔗种植虽少,而以知义里、山脚里五甲势附近居多,但日治时期的制糖工厂(主要是湾里工厂)的农场土地,却可达广储东里三舍甲庄(全兴里三舍甲一带)、大目降里全部,甚至是新化街大坑尾。而这些土地,战後也成为附近各种用地的来源。但比较其同时期的其他街庄,新化镇的甘蔗种植面积,仍比新市庄、善化庄少,甚至是庄域面积较小的山上庄还要少得许多;可以推知新化街虽有大片的农场土地,但是平原地区居民选择种植稻者,仍属不少;惟在後期植蔗面积多所增加,可能与田野调查中发现之制糖工厂收购土地过程中,施以警察力量达成有关。另外,水果、竹笋的种植,在丘陵地区所占比例高,尤其日治以来就有的传统作物—芒果,在整个新化郡中,与南化庄、左镇庄、玉井庄之数量同列前茅。

    新化镇的人口,自清朝成庄设街以後,一直维持西部平原地区人口较多,东部丘陵地区人口少的态势,直到今日亦然。但若详其人口分布,却不难发现新化镇中段地区(平原、丘陵接触地带)的人口显然偏少,据闻自日治时期,以来就是如此;今日这片地带中,除了东荣里西端,护国里西端,太平里西南端因都市扩张,人口有所增加外,大体均是平野稻田 。

     

    参考资料

    1. 林圣钦等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
    2.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3. 管志明、锺腾、杜正宇总编纂,《新化镇镇志:美丽的山林地大目降的历史》,台南:新化镇公所,2005。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市仔
下一篇:新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