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庆。1970。《台湾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陈国川。1989。〈新竹地区中地系统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地点指向〉。《师大地理研究报告》15:145-180。
- 新竹县政府主计室编。2006。《中华民国九十四年新竹县统计要览》。新竹:新竹县政府。
新竹地区原名竹堑,源自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而「新竹」一名,应是取「崭新之竹堑」之意。1875年(光绪元年)淡水厅裁撤,以今桃园县杨梅镇境内的头重溪和高山顶上之土牛沟为界,南北各划分新竹县和淡水县。1879年,淡水、新竹二县正式分治。新竹县分管8堡,即竹堑堡、香山堡、新埔堡、大仑堡、中港堡、苗栗堡、吞霄堡和大甲堡。因应台湾建省,行政区划再度调整,将新竹县西南部析分作苗栗县。1889年,新竹、苗栗两县分治,本县保留竹堑堡、香山堡、新埔堡和大仑堡等地,即「东负山、西临海、北起土牛沟、南迄中港溪」的地域范围。日治时代,仅在1897-1898年(明治30-31年)短暂出现约一年左右的「新竹县」建置,范围大致相当於清光绪初年所设的新竹县辖境。1945年,国民政府将日人旧制的新竹州改称新竹县;1949年,地方制度调整,再以原新竹州下之新竹市、新竹郡和竹东郡辖境范围为基础新设新竹县;1982年,新竹市升格省辖市,新竹县的辖境即维持至今。县境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升高;中西部为头前、凤山两溪冲积平原,沿海为狭窄低地,南、北半部分属竹东丘陵和湖口台地,东南半壁的山地地形则为加里山脉、雪山山脉。
清末以来,本县范围即为竹堑城的腹地,与竹堑城维持市场供需的关系;日治中期以後,近代工业陆续进入新竹街(今新竹市),本县范围内所开采的煤炭、矽砂等矿物,成为新竹街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原料来源。时至今日,新竹县仍与经济区域的核心─新竹市─关系密切,不少居民至新竹市就学、就业、就医或从事娱乐活动,新竹县、市成为一个完整的地方生活圈,因而本县的交通路线也大多往新竹市辐辏,如国道一号、三号高速公路,省道台一号、台十五号、台六十一号、台六十八号等,只有省道台三号公路经过本县中部,直接与桃园县、苗栗县联络。自2001年开始,本县每年增加2,500-7,000位外来居民,是台湾少数人口净移入的县市之一。人口分布方面,以新竹市东邻的竹东镇和北邻的竹北市分别为本县南北两大人口聚集区,两地人口数量约占全县人口的43%。
本县农业活动有趋向郊区园艺、休闲农业的趋势;工业活动,以竹北、湖口等市镇为核心,商业活动以竹北、竹东等市镇较为发达。
中文关键字: 竹堑 , 城乡关系 , 人口净移入
英文关键字Chuchhian , Urban-Rural Interaction , Net Immigration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