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乡
2011-12-02 14:07:58   来源:   点击:

    东山乡原是平埔族哆罗国社的居住地,在荷兰户口记载为Dorcko。台湾归入清版图後,汉人渐次移入耕垦,建立哆罗国庄。乾隆中叶形成街肆,形成哆罗国街,後再因哆罗国乃番社之名,改称番社街。清领时期,东山乡境内大抵分为哆罗国西堡、哆罗国东下堡、哆罗国东顶堡。大正9年(1920年),地方制度调整後,正式合并为番社庄,隶属台南州新营郡管辖。民国35年(1946年),国民政府改设为乡,乡民以番社之名不雅,改称东山乡 。

    东山乡北以急水溪与新营市、後壁乡、白河镇为邻,南以急水溪支流龟重溪与柳营乡相望,东以大冻山脉与嘉义县大埔乡、台南县楠西乡相接。东部属於嘉义丘陵之一部分,为500公尺以下的缓丘陵;西部则属於嘉南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份。全乡大部分土壤是第四纪砂岩及页岩风化而成的埴质壤土。

    龟重溪以显着的嵌入曲流横贯於东部嘉义丘陵,上游分出许多支流,如班芝花坑、子龙厅坑、崎仔头坑、鹿寮埔以及双溪等,并且冲积出盆状的前大埔平原。由於河道曲折迂回,昔日由番社沿溪进入山区,需渡河计18次,故又称十八重溪 。

    东山乡东、西半部地形的差异,对其区域特色的形塑有相当的影响。在先民入垦初期,无论是西半部的平原或是东半部的山区,都已种植水稻为主。日治时期,殖民地式的经济带动了台湾农业的商品化,也促使各地的农业更加专业化。於是,该乡平原与山地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作物种植出现区域的差异。

    大致上,日治时期本乡平原地区除了水稻之外,另有原料甘蔗的种植,东部大前埔冲积平原则从水稻种植转变为以甘蔗、香蕉、龙眼三项经济作物为主。甘蔗多种植於溪埔地,就近供应前大埔赤糖糖厂。香蕉则主要分布在今青山、南势村较低缓的坡地。龙眼为亚热带果树,因山地不仅气候适合,且土壤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更适於龙眼生长 。商品化与专业化的农业,除了选择最适合自然环境的作物之外,价格的高低更是考量的依据。近年来本乡作物除了种植水稻、龙眼仍然占有大比例外,甘蔗、香蕉的种植面积都因价格的下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

    东山乡东部丘陵山区原本就是林木茂密的地方,柑橘为热带常绿果树,夏天生长发育期间多雨,冬季果实成熟期、花芽分化其乾燥,是柑橘的适合种植地。本乡气候适宜,东部丘陵山区多缓坡地,排水容易,有利於果树根部的发展,颇为适合柑橘的种植,民国50年代後期,柑橘的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稻田则早已消失 。

    地形对於该乡区域特色的形塑,除了表现在农业方面,也表现在聚落型态的差异。由於地形的影响,东部山区各村聚落分布零散,且规模一般都小,可说是散村的形态;西部平原各村聚落大多是聚集而居,且规模也较大,属於集村型态 。

    地形也造成该乡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原地区往来的障碍。清朝蓝鼎元《东征集》中「纪十八重溪示诸将弁」写道:「十八重溪在哆罗国之东,去诸罗邑至五至十里,乃一溪曲折绕道、跋涉十八重,间有一二支流附入….其中为大埔庄,土颇宽旷….今居民七十九家,记二百五十七人,多潮籍,无土着,或有漳泉人杂其间,犹未及十分之一也。….本哆罗国社番之业,武举李贞镐代番纳社向,招民垦之者也。」十八重溪即今之龟重溪,大埔庄则是今天的东原、岭南二村一带,由於为群山环绕之山间盆地,往昔亦有「十八重溪内」之称,是本乡最早开垦的地区之一。

    早期山区的居民由於对外交通的不便,与平原各村落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民国40年代,经由大庄、科里进入此区的道路正式开通为可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增进了山区与平地的互动 。

     

    参考资料

    1. 林圣钦等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
    2.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曾文溪口湿地
下一篇:东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