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尚、陈美铃等《嘉义县志-地理志》 嘉义:嘉义县政府,2009年
- 施添福等,《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8年。
一、地方沿革
清代时属於嘉义县嘉义东堡沈厝仔庄、客庄、岩仔庄,1901年嘉义厅中埔支厅蕃仔路区蕃仔路庄,1920年10月台南州嘉义郡蕃路庄蕃仔路(大字)沈厝仔、客庄、岩仔(小字)。1946年成立番路乡民和村。本村聚落有沈厝仔、客庄、顶客庄、下客庄、半天岩、岩仔脚、岩仔後。
清代中叶,原是一片荒芜之境,後有先民陆续到此开垦,始聚集人口,形成岩仔、沈厝仔、客庄、蕃仔路、石头埔等聚落,1953年民和村将西部的番仔路、石头埔划出为番路村,其余管辖聚落为半天岩、客庄、下客庄及沈厝仔。
二、地理环境
民和村,东部为高山地形,最高峰半天岩山,海拔640公尺,前到松柏坑,後到大山坪,左到董坑岩,右到南寮坑。因位居高处,可俯瞰嘉南平原。主要河川为清水溪,源於本村与大湖村之间,向西流到竹崎乡汇入浊水溪,再汇入牛稠溪後,成为朴子溪的上流。客庄与番仔路属於同一地系,地多石块,不易种植,主要作物为果树及木薯。
三、聚落分布
半天岩,位於民和村东半段,於未开垦时原始林茂密,云雾多,如於晨间远望此境,如高接云天,因称之。半天岩土地肥沃,居民多种植柑桔,这里有座建庙三百余年的古寺,因山间彩云常现紫色,绕寺而不散,名为紫云寺,是佛教胜地。
客庄,位於民和村西半段,在未开发时自山区到平地往来交易的人,至此正好行过一半路程,路人常在此过夜住宿,因称为客庄。清朝末期福建漳州诏安县刘姓先民到此开垦。
沈厝仔,位於民和村西北部,在客庄与番仔路之间,因清代时有福建诏安县沈姓族人在此聚居,故称之。在此聚居沈姓族人,後有些移居到江西寮沈厝,此地经济作物多以种植果树。
四、古蹟胜地
半天岩紫云寺,又称岩仔庙,位於民和村东部,现为县定古蹟。康熙21年(1682)时,有老禅师路过番路地区,见到这里风景清幽,因是搭建茅舍於此,并供奉带自中原的观世音神像。因此地山间云雾缭绕,且云彩常现紫色,称寺名为「紫云寺」。乾隆三十年(1765),首任住持觉丰禅师奠立了紫云寺发展的基础。现在寺座东北朝西南,空间为山门、中庭、正殿、配殿、厢廊,左右天井、护龙、钟鼓楼等。
祈福步道,原称枫叶步道,2009年阿里山国家风景区串连农路规划成步道,并修建三座凉亭,提供旅客休闲达眺。罗汉广场十八罗汉石雕栩栩如生,行走其间,达处偶尔传来寺庙钟声,更添禅意幽静;步道里果树林木疏落有致,适宜赏鸟。祈福步道,起於石头山公园,终於大巃,长约二公里。
半天岩观景亭,由观景亭可看到八掌溪冲积扇阶,八掌溪中游段以触口为顶点,有斗六、嘉义一带最大面积的扇阶地形,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地景。从观景亭所看到,远处是番路聚落所在阶面,近处是八掌溪北岸的客庄聚落所在阶面。观景台位於县道159甲21公里处。
五、交通设施
民和村,有县道159线甲(大华公路),西往番路村,东往大湖村;乡道嘉124线,由客庄至触口村埔尾(与124-1交叉),至大湖村大巃(与159线甲交叉)。
中文关键字: 半天岩 , 客庄 , 沈厝仔 , 民和村 , 半天岩紫云寺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