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元枢,《台湾府舆图纂要》(同治元年,1862),文丛18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光绪20年(1894),文丛37,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洪长源,《溪州乡情》,溪州乡公所(1995)
在目前搜寻到的台湾文献记载中,水尾聚落一名最早出现在同治年间的蒋元枢的《台湾府舆图纂要》一书当中。在此书当中,水尾同菜公沟庄(今彰化县溪州乡菜公村)、牛埔厝庄、檨仔脚庄皆位於西螺溪北,且被划分在彰化县西螺堡(今云林县西螺镇)。 而且截至台湾割让给日本前,水尾庄仍为西螺堡 的行政范畴之内,且与菜公沟庄同为西螺堡的北界,和属於彰化县的北斗堡相邻。
根据日治时期的《台湾堡图》 显示,水尾庄的位置近三条圳溪及西螺溪出口处,并且筑有土围和西螺溪比邻, 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属彰化厅东螺西堡。不过,在大正以前,浊水溪出二水隘口後,分成四条分流,西螺溪仅是一条小河而已,随便搭个木桥或涉水就可与西螺相接,所以水尾庄民的生活重心也就放在西螺,并以西螺人自居。然而,随着洪水的肆虐,水尾庄几经冲垮,於是居民为求安居,只好不断的向北撤退。大正元年(1912),北斗溪与虎尾溪源头的溪水被汇集到西螺溪,洪水再起,此次西螺溪的泛滥不仅使之成为浊水溪主流,更使得水尾庄的部分居民於大正2年(1913)时退到今日水尾村聚落的所在地,另一部分居民则退到今日西螺大桥下附近,形成两个村庄,其中,位在今西螺大桥下的庄落被称为「下庄」。
大正7年(1918)开始另一波浊水溪堤防工事,堤防上起浊水(今南投县名间乡),下至下海墘(今大城乡台西村),蜿蜒达40多公里。於是下庄全部被围在堤防之外,下庄居民只好再度迁移,和先前已迁居到今水尾聚落的居民合而为一。 水尾聚落并且於大正9年(1920)改隶於北斗郡溪州庄水尾大字,并且被规划为模范部落,昔日村道只有牛车与行人,所以道路狭窄,纵向宽约一丈八尺,横向宽约一丈五尺,成四方格子,纵横都是十字相交。
目前水尾村约有八成的民众姓「钟」,此一特殊的姓氏在台湾极少见。根据记载,台湾的钟姓先祖约於乾隆年间来到台湾。民国80年5月12日,钟添登率钟氏一行28人到福建省绍安县深桥镇港头村祭祖。在此行中,钟姓族人从其祖谱中发现先祖乃源自商朝的微,後来其子孙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後人於是以地名为姓,代代相传。另外,根据当地居民访谈的过程中显示,水尾的民众普遍认为其「钟」姓为福佬人姓氏,有别於客家人的「锺」姓。再者,根据大陆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目前钟姓族人所祭祖的深桥镇港头村被列为畲族乡,钟姓和蓝、雷两性更被视为畲族的主要姓氏。西元1994年6月10日,经漳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诏安县汀洋、港头、深湖、美营等村2,927户9,965人也恢复了钟姓畲族成份。因此,水尾地区的钟姓民众在族群的归属上到底是河洛人?客家人?亦或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畲族,其实是可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