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宗实录。1963。《清世宗实录选辑》。「台湾文献丛刊」16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地舆全图。1963。《台湾地舆全图》。「台湾文献丛刊」185。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沈葆桢。1959。《福建台湾奏摺》。「台湾文献丛刊」29。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陈培桂。1963。《淡水厅志》。「台湾文献丛刊」17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蓝鼎元。1958。《东征集》。「台湾文献丛刊」1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丁绍仪。1957。《东瀛识略》。「台湾文献丛刊」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陈宗仁。2005。《鸡笼山与淡水洋:东亚海域与台湾早期史研究1400-1700》。台北:联经。
- 翁佳音。1998。《大台北古地图考释》。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淡水又称澹水或淡水洋,原泛指北台湾,可能与其做为16世纪开始中国、琉球间航线重要的淡水补给站有关。淡水亦为元明时期华商常用的针路(航线)用语,广泛出现於东亚海域。另有一说,谓淡水原为原住民社名,即西班牙、荷兰文献中的「Tapparij」社,明代文献中的「沙巴里社」,清代文献中的「淡(澹)水社」。
早在欧洲人来台从事贸易活动之前,本地已为违法犯禁、私通海外之汉族商人所知的交易地点;荷兰时期曾划分岛内大甲溪以北为4个集会区之一,该集会区即以淡水为名。淡水集会区的范围亦与清代所设的淡水厅大致相符。
1723年(雍正元年),淡水分防厅成立,设同知掌捕盗事务;1731年,割大甲以北刑名、钱谷诸务归淡水同知,淡水厅遂成为属厅。厅治设於竹堑(今新竹市),掌管自大甲溪起、至三貂岭下之远望坑止约170余公里(345里)的地区。1875年(光绪元年),裁淡水同知,原辖境改设台北府,淡水厅遂废。
全境为一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厅内由北至南则可区分为基隆丘陵、台北盆地、林口台地、桃园台地、湖口台地、新竹平原和竹苗丘陵等自然地形区。淡水厅的初设、建置和裁撤,不仅反映出台湾北部地区政经地位的变化,更代表行政重心的转移。清领之初,台湾中、北部地区仍属草莱未辟之地,故大致因袭明郑所设的行政区划,仅改易名称。1700年代(康熙40年代)後,斗六门(今云林斗六)、半线(今彰化)以北地区,甚至跨越大肚溪北,皆已出现土地开发、人口增加的事实,蓝鼎元等人遂建请添设行政区。1723年(雍正元年),清廷於虎尾溪北同时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分防厅。其中,大甲溪北地方虽因地位日趋重要,但人口规模尚无法支持一县的设置,暂任命官吏以维地区治安。1731年(雍正9年)淡水厅成为属厅,官署暂居彰化;迟至1756年(乾隆21年)淡水同知才将厅治迁往竹堑。
淡水设厅之後,历经近150年始有行政疆域的调整。辖境的改易,主要因为台湾北部地区自清代中期以後快速的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欧美各国对台湾岛的煤、茶、糖和樟脑等需求孔急,美国、英国、法国遂陆续要求设官通商。1862年(同治元年),沪尾(今台北淡水)开港徵税(习称淡水开港),而为「正口」;1863、1864年,鸡笼(今基隆)则开为「外口」。淡水一厅即包含沪尾和鸡笼,两港不仅港口条件优良,腹地内更蕴藏丰富洋商需求的物产。
这些原本远离竹堑城的丘陵之巅、海陬之区,因各项资源开发的效应,不但辟地日广、民居渐稠,突显其地位的益发重要,更先後历经两阶段的行政区划变革。第一阶段的区划改隶,以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为契机。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不仅督办防务、开山抚番,并针对北台湾开港後的经济、社会变化,奏请於北台湾建置1府3县,即新设台北府,并下辖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台北府治於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区)之间建成;淡水县为台北府的附廓县,辖地南自中枥、北至水返脚,即原淡北的台北盆地、林口台地和桃园台地;新竹县则涵盖中枥以南至大甲溪间地域,即地属淡南的湖口台地、新竹平原和竹苗丘陵;远望坑迤北而东的兰阳平原由噶玛兰厅改设宜兰县;原噶玛兰通判则改称台北分府,驻鸡笼。
第二阶段的行政变革,以1887年台湾建省为开始。基隆丘陵以港埠为核心发展成新兴之区,苗栗、大嵙崁地区则因内山垦辟而汇集人潮。清廷将淡水县东北四堡划归基隆同知管辖,设基隆厅。鸡笼的发迹得利於其港阔水深的天然条件,基隆厅的设立则奠基於基隆港腹地的丰富物产。原新竹县的西南半部因「新竹苗栗街一带,扼内山要冲,东连大湖,沿山新垦荒地甚多」之故,添设苗栗县。台北盆地的西南缘,旧称淡水内山「大姑嵌(大姑陷、大嵙崁)」,则在同治年间便出现民人垦辟情形。人们往往深入内山,或伐樟制脑、或开垦田园。1894年清廷曾奏准添设一「南雅厅」,但因甲午战争起,未及实施。
1875年奏裁淡水同知、设台北府,不仅代表淡水厅建置消失,更显示北台湾新经济区域的兴起。淡水厅社会空间的扩张与分化,则不仅反映汉民垦殖据点的建立,更伴随官方行政统治的稳固。这个包含淡水县、新竹县、苗栗县和基隆厅的经济区域,以基隆、沪尾两港为吞吐,以淡水河流域水运为动脉,以广布丘陵、台地之陆路相连络,再透过铁路贯串基隆港和台北府城、扩大且加速港口与腹地间的联结,架构出与洋商贸易的新经济体系。
中文关键字: 淡水县 , 新竹县 , 基隆厅 , 南雅厅
英文关键字Tamsui County , Hsinchu County , Keelung Prefecture , Nanya Prefectur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