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朝棨、周瑞炖合编。1974。《台湾地质》。台中: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李儒林。1994。《台湾地区煤矿开发经营之综合研究报告:序言》。台北:经济部煤业合理化基金保管运用委员会 。
- 黄两义。2005。〈台湾煤矿业之兴衰回忆〉。《台湾鑛业》。57(4):起迄页数待查。
台湾地理位置处於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冲撞处,造就丰富多样的地质状况,也因此孕育丰富的矿产资源,赋存於主要岩层(沉积岩、火成岩与变质岩)之中,尤其台湾西部之新第三纪地层因含有煤及石油及天然气,经济上最为重要,其中主要以中新世之汐止群及三峡群、上新世之苗栗群构成,成为台湾西部煤田与油气田之分布区。大屯火山群为台湾产天然硫中心,是由後火山作用而生成之自然硫黄;金矿与铜矿为台湾最重要之金属矿产,兼有山金及砂金,其分布虽广,然除金瓜石、九份一带外,其余各地矿床规模极小,亦未见有大规模开采。
台湾历来矿业活动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工商业发展、探采炼矿技术之精进及天然矿床地质条件之变化而有兴衰;以煤矿来说,自17世纪西班牙、荷兰采取地下资源煤炭及硫磺後,由明朝郑成功及清朝继之,直至1895年(光緖21年)清朝将台湾割让日本,日本开始整顿台湾政治版图及开发经济资源,并着力於建设,从事煤矿业之地下采掘。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正好50年,年产量最高为285万吨。台湾政权转移国民政府後,经政府积极辅导及业者之合作与努力,至1967年年产量达508万吨,创下台湾地区煤矿有史以来最高年产量纪录,矿工人数曾达5万8,000余人,连同产业总关联就业人数达8万余人,依赖煤矿业生活的总人数共约40余万人。但因台煤天然条件不佳,国外进口煤炭及其他能源条件优异,致自产煤炭逐渐减少。至2000年因政府政策之关系,台湾所有煤矿歇业,各地曾繁华一时的矿业聚落亦随之逐渐转衰。综观,自日本统治至1995年,台湾煤矿业在世界最恶劣的天然条件下,100年间共采掘1亿8,000万吨。
其次,历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国家重大公共建设之带动下,各项民生经济建设产业,连同各行各业均蓬勃发展,伴随之水泥、钢铁、砂石及化工等建材或物料之市场需求量亦与时俱增。以制造水泥之主要原料石灰石及大理石矿而言,分布於高雄市寿山、半屏山及高雄县大小冈山、新竹县赤柯山、宜兰县苏澳、东澳、花莲县和平、和仁、太鲁阁、太昌等各地石灰石及大理石采矿场亦相继展开大规模开采。迄今,除高雄县、市外,其余均持续开采中;此外,石材用大理石、蛇纹石及贝壳化石之开采亦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可溯及1861年(咸丰11年),先後开发的产油气田计有出磺坑矿场、锦水矿场、竹东矿场、竹头崎矿场、新营矿场之牛山、六重溪、冻子脚分矿场及山子脚矿场、铁钻山矿场等。
依据行政院台闽地区工商业普查委员会1961-2001年,每5年办理1次的「台闽地区工商普查报告」统计结果分析,台湾地区矿业及土石采取业之「企业家数」、「员工数」、「生产总额」所占台闽地区工商业之百分比均甚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且矿业属於投资风险性高、粗重、危险性高,甚至从业人员收入又不丰的行业。以往矿业活动於各行各业中几乎微不足道,惟矿业为工业之母,举凡光、电、动力能源、民生及国防工业等之原物料大多来自矿产品,其发展均与矿业产业活动息息相关。
早期矿业累积的探采技术与经验,奠定台湾的经济发展基础;自产矿产品虽然质、量均无法满足各行各业逐年递增之需求,但却可发挥平抑进口矿产品价格之功能。此外,政府与民间持续透过学术研究及国际技术交流方式推展台湾矿业产、制、销工业活动,带动台湾经济长足发展,更促进世界矿产品及探、采、炼矿技术交流,不但调配了国内供需平衡,亦提昇国际能见度。
中文关键字: 硫 , 金 , 煤 , 大理石
英文关键字sulfur , gold , coal , marbl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