粜,读作「ㄊ一ㄠˋ」,左边写成出米,也就是卖出米谷之意;籴,读作「ㄉㄧ ˊ」,左边写成入米,即买入米谷之意,至於客家话的发音为「ㄊㄧㄠ ㄊㄚ」。
而这两个字的出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籴,入谷也。」,「粜,出谷也。」;而在《文献通考》中:「古今言粜籴敛散之法,始於齐管仲、魏李悝。」,而在唐诗也有「五月粜新谷」。
而「粜籴村」发展的历史很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差不多三百年前,是客家先民在竹田乡最早开发的客家村落。
粜籴村位居屏东平原的中枢地带,连接高屏六堆的初垦地「滥滥庄」,因此客家先民来此开辟良田种植水稻,便由这里利用龙颈溪的水路运输,连接东港溪至东港接驳大船销往大陆唐山。所以就在粜籴村设立河口港,称为「达达港」,成为早期台湾南部客家经济活动的重要入口,也是早期六堆客家地区米谷杂粮买卖的集散地。
由於粜籴村出口的米,需装船沿河运至东港,却因当时东港溪经常泛滥成灾,大量的货物只得暂时顿放,所以在粜籴村接下来的「竹南村」,原名叫「顿物庄」,在客家话就是屯积谷物的意思。
至於当时称为「达达港」的货物进出港口,虽曾经繁华喧闹一时,但因隘寮溪改道,东港溪水源的枯竭,溪面逐减缩小之下,船运已全部不再;加上铁公路开通,,陆运发达,达达港逐渐没落,在年代物境变迁之下,几番物换星移之後,如今遗址只剩下一座平湖拦水的水闸门、敬字亭及土地公庙。
而土地公庙位在河岸边一棵巨大老榕树下,是一座六角(代表天地六合的象徵)凉亭式的土地公庙,正是「达达庄粮埤福德正神」,庇佑此地渡船头的合境平安航行,物丰民富,至於矗立後岸南端的一座红砖造的古朴「敬字亭」,更是专为焚化字纸的亭炉,显示客家人对於敬字惜纸的观念重视。
现今,在这里已看不见昔日稻米进出口的繁荣景像,但竹田乡为发展地方产业文化观光活动,因已着手规划将这里的遗址,与仅距二公里的竹田火车站做为结合,希望成为屏东平原客家文化观光产业的再兴据点之一。
中文关键字: 竹田乡 , 六堆 , 敬字亭 , 达达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