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
2011-12-02 14:17:05   来源:   点击:

    民国时代台湾中部的省辖市级行政区。位於台中盆地中央,四周与台中县接壤。下辖中区、北区、南区、东区、西区、北屯区、南屯区、西屯区8个行政区。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人口约105万人(2007年12月)。

    地名最早出现於1896年(明治29年),以位居全台之中而得名,1920年(大正9年),台湾总督府改台中街为台中市,为「台中市」地名出现之始。所辖范围大约包括今日的东区、西区、北区、南区、中区,成为今日辖区的基础,市治位於西区。1947年(民国36年),国民政府将日治时期大屯郡辖下的北屯庄、西屯庄、南屯庄,纳入台中市管辖,成为现今的辖区。

    地形大致为3个部分,由西向东分别为大肚台地、台中盆地与头嵙山地地区,其中以头嵙山地的地势最高,海拔高度约850公尺。台中市有近70%土地的海拔高度多介於50-150公尺,地势相对平坦。流经市内的河川有筏子溪、大里溪、土库溪、绿川、柳川、梅川等,大致由北向南贯穿盆地。然而本地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受锋面雨与台风雨带来的降水,雨量集中於5-8月的雨季,高占全年度降水的70%左右。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尽管土地开发仍须面对乾季的威胁,但相对平坦的地形面,有利於水利设施的开凿,促使台中市的土地开发甚早。早於康熙末叶,即有台湾副将张国向清政府申报台中市东南部的张镇庄(今台中市东南侧的旧核心区)的土地并缴纳赋税。1724年(雍正2年),由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与张国合股再招佃开垦,进而形成蓝张兴庄。雍正初年,台中市北部由汉人组成的六馆业户(当时开垦台中盆地北部的六位地主,包含张振万、陈周文、秦登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和平埔族巴宰族亦透过「割地换水」的方式,由大甲溪引水,开凿葫芦墩圳灌溉农田,使得台中市的土地逐渐转作水田。然台中市发展至此,仍仅为附近农村聚落的地方中心。直至清末刘铭传建议在台中市设置台湾府城,此举间接促使中部行政中心由彰化北部移至台中市,奠定台中市成为中部地方行政中心的基石。

    日治时期,不仅透过市区计画,充实街区的公共设施外,并且经由交通线的建设,建构联络全岛性的交通网路,如纵贯铁路、纵贯道路等;也铺设区域性的交通线,如手押台车道、糖业铁道、指定道路等,成为中部重要的交通节点。同时,随着人口的聚集,以及经济形态的转变,工商业日益繁荣,进一步确立台中市成为中部最大政经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由於工商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後春笋般出现台中市及周围各乡镇,吸引大量农村人口移入,促使都市人口快速成长。1971年以後,台中市和邻近乡镇市逐渐形成台中都会区。1990年代以後,政府陆续完成中投、中彰等快速道路以及国道三号高速公路等重要道路的兴建,将台中都会区的服务与通勤范围向外延伸,形成以台中市为核心的中部区域。

    自2002年9月,行政院核定於台中市、县交界开辟中部科学园区,引进低污染、高附加价值的科技产业,促进台中市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中文关键字: 台中盆地 , 葫芦墩圳 , 中部科学园区

    英文关键字Taichung basin , Jhang Da Jing , Central Taichung Science Park

    参考资料

    1.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辞书续编:第三台湾》。东京:富山房。
    2. 林朝棨。1957。〈台湾地形〉。收於《台湾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册地形》。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3. *陈国川、叶韵翠等。2008。《台中市志:地理志》,台中:台中市政府。(印制中)
    4. 叶韵翠。2005。〈台中市的都市发展(1887-2003)〉。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5. 台中市政府全球资讯网。http://www.tccg.gov.tw。
    6. 内政统计资讯服务网。http://www.moi.gov.tw/stat。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台北内湖科技园区
下一篇:台北国际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