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编。1940。《台湾常住户口统计:昭和十四年末》。台北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
- 台北州役所编。1985。《台北州管内概况及事务概要》。「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203。台北:成文(据1937年排印本影印)。
- 台北州役所编。1985。《台北州要览》。「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204。台北:成文(据1935年排印本影印)。
- 台北州水产会编。1935。《台北州の水产》。台北:台北州水产会。
- 台北州内务部劝业课编。1934。《台北州产业组合要览》。台北:台北州内务部劝业课。
台北州的行政区名,源於1920年(大正9年)的行政区改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该行政区名即被废除。地形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包括兰阳平原、台北盆地、林口台地、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大屯火山群与基隆火山群等地形区,以及和平岛、桶盘屿、中山仔屿、基隆屿、彭佳屿、花瓶屿、棉花屿、龟山岛、龟卵屿9个附属岛屿。大屯火山一带,昭和年间被指定为国立公园候补地。
气候属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有雨,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呈现细雨霏霏的景象,4-9月则以午後阵雨、台风雨的暴雨为主,没有明显的乾季。州内的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宜兰浊水溪(今兰阳溪)等主要河川,多呈现长年有水的水文特性;而这些河川的中、上游丘陵地区,也因气候温和有雨,清代曾经是台湾最重要的茶树栽培与樟树生长地区。
自1858年(咸丰8年)台湾开放通商口岸後,樟脑与茶叶的出口,使得北台湾的经济逐渐热络,政治中心也随之北移。日本治台後,即将台湾总督府设在台北,并积极建设基隆作为现代化港口,使得北台湾不仅是全岛的殖民统治的核心,也成为台湾重要的对外窗口。
1929年,台北州共有221,734户,1,159,648人,为全台人口数第三多的州厅,仅次於台南州、台中州。州辖市中,以台北市人口数最多,达340,114人,街庄中,则以瑞芳街最多,达58,907人。主要族群为台湾籍995,844人(含平埔族2,432人、高砂族7,054人),次为内地籍138,625人,其他如朝鲜籍1,075人,中华民国籍23,994人,其他国籍110人,其中内地籍、朝鲜籍、中华民国籍、其他国籍的人口数,都是各州厅之冠,显示出台北州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导致岛外居民居住在该州的人数比例也较高。
第一级产业方面,台北州的农业以稻米、茶叶、蔬菜、水果为主。1937年,台北州的水稻生产,几乎占全州的农业价额73%,以蓬莱米、圆糯米的生产最为重要,七星郡北投庄的竹仔湖是台湾蓬莱米改良的原种田所在。茶叶是次要作物,大稻埕是重要的集散地,腹地甚至远达新竹州,其中以红茶的生产最多,其次为包种茶、乌龙茶。果实类则以桶柑生产最为出名,以七星郡为主要产地。蔬菜类的种植,则以淡水河、宜兰浊水溪的河岸最普遍,主要供应台北市与基隆市。畜牧业以猪只养殖为主,早期猪只的消费多仰赖外州的输入,至1937年猪只的产销,已达到自给自足的阶段。林业生产则以罗东郡最重要,主要是罗东郡营林所事业地的林木采伐事业,即太平山林业发展的前身。渔业以基隆、苏澳、淡水为主要根据地,多从事底曳网、鲣钓、旗鱼、珊瑚等渔业。
第二级产业方面,矿业以金、银、铜、煤炭业为主,1937年,前三者因开采技术的革新,後者则是因为中日战争爆发,使得矿业发展的速度加快。至於工业的发展,虽然在制糖、造船、机械器具、制材、肥料、制纸等工业都有相当的规模。1937年台北州的各类工厂中,以食料品工业的家数最多,达到当时工厂数的58.8%。
第三级产业部分,商业活动以稻米、茶叶、煤炭的贩售最为重要,尤其1937年中日战争後,米价的高涨、日本内地煤炭的需求、满洲国的茶叶消费需求等因素,都促使这三项农产的商业活动相当热络。这些农产品多由基隆、淡水两港出口。
中文关键字: 台北市 , 基隆港 , 台湾总督府
英文关键字Taipei City , Keelung Harbor , The Office of the Taiwan Governor-General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