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宗先、王金立。2005。《台湾金融体制之演变》。「台湾经济论丛」12。台北:联经。
- 王伟芳、张绍台、胡汉扬。2005。《台湾金融发展史话》。「台湾金融之声系列科」1。台北:台湾金融研训院。
- 陈骏逸。2003。《台湾金控大火并:首次披露台湾金控发展秘辛》。「商讯文化丛书」20。台北:商讯。
- 王伟芳、张绍台、胡汉扬。2005。《台湾金融发展史话》。「台湾金融之声系列科」1。台北:台湾金融研训院。
现代银行制度建立前,「钱庄」除兑换铜钱、金银外,兼营存放款的业务,在台湾的金融流通扮演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钱庄仍然普遍,是当时法律正式承认的金融机构,1975年台湾的「银行法」修订後,才成为非法。
台湾第一家银行是1899年(明治32年)成立的台湾银行,也是当时的中央银行。彰化银行於1905年成立,是台湾第一家民营银行。1919年(大正8年)由林熊徵及海外华侨成立的华南银行,则在东南亚各主要城市设有分行,以协助日商、台商在中国华南及东南亚的资金融通。
战後,台湾的金融业一直受到严格管制,除了日治时期成立的银行,及中国大陆的银行,如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在台复业外,只准许少数几家的银行成立。除了正式银行外,信用合作社、农(渔)业信用部、邮政储金汇兑业,也具有部分银行的机能。
在保险业务上,1960年代仅有台湾产物保险等6家产物保险公司,及邮局简易寿险、台湾人寿与中央信托局人寿保险处三家人寿保险公司;1960-1963年,政府短暂开放保险公司设立,国泰、南山和新光三家人寿保险公司都是在这段时间成立。1986年後,法规重新放宽,使许多保险公司得以成立。
证券市场方面,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所开幕,当时仅有台湾电力公司、台糖公司、大同公司、彰化银行、华南银行等10多家企业股票挂牌上市。随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快速成长,1988年开放证券商设立,开户人数大增,股市交易频繁,证券投资成为普罗大众的理财方式。
货币市场是一般民众较少参与的金融市场,主要功能是让企业能够流通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日治时期,台北迪化街因为布匹交易市场需要,同业间资金常相互周转,形成颇有规模的地下货币市场。政府在1975年通过「短期票券交易商管理规则」,要求台湾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分别筹组成立中兴、国际及中华三家票券金融公司,开始有组织的货币市场。直到1992年,才开放银行办理票券业务及准许新设票券金融公司。
1991年後,台湾金融业在政府金融相关法规走向自由化之际,有16家新银行设立,加上金融形态的多样化後,企业可透过证券、债券等方式,不需过银行,直接募集资金,对银行资金需求减少,造成银行间的激烈竞争。银行开始以个人以及小额贷款为经营对象,房贷、车贷、信用卡成为新的营业重点等。1999年台湾第一张现金卡「George & Mary」出现,象徵消费金融时代的来临。2005年的流通信用卡数,达到4,600万张的高峰,加上500多万的现金卡,过度宽松的发卡条件,使许多人陷入卡债之中,造成2006年的卡债风暴。
2001年,政府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改变过去银行、证券与保险三者分业的模式,允许在一母公司下有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服务的公司。希望透过金控的成立,减少银行的家数,扩大银行的规模,降低营运成本。2001年华南银行率先成立「华南金融控股公司」,台湾正式进入「金控时代」。
中文关键字: 保险业 , 证券业 , 金融控股公司 , 消费金融
英文关键字insurance industry , stock industry , financial holdings company , personal banking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