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稠後
2011-12-02 14:26:24   来源:   点击:

    马稠後在今台南县白河镇。在《诸罗县志》作「马朝後」,亦即马舍之後,明郑或清朝在此筑舍养马,明郑时期便有汉人溯八掌溪进入此一养马场後的平原地开垦。不过,迄至《诸罗县志》的「台湾山川总图」中仍只见马朝後山,而不见马朝後庄。另外,在《诸罗县志》所记载的水利中,分别言明:「马朝後陂源由内山土地公崎流出。 原有旧陂址。」、「三间厝陂,在马朝後庄南,源由马稠後陂尾分出」。因此,从水利设施的兴建到庄名的点出可推测,马稠後至少在康熙56年(1717)即已成庄,但由於规模并不大,故未被绘入「台湾山川总图」之中。

    在行政区的划分上,清康熙24年(1685)至乾隆5年(1740)的马稠後属下茄苳庄。乾隆29年(1764),随着人口的增加,行政区继续析分,下茄苳庄分为下茄苳北保及下茄苳南保,马稠後隶则属於下茄苳南保。日治时期,随着行政层级的演变,马稠後在县厅时期(明治28年~明治34年)先後画归由店仔口辨务署(迄明治33年)、盐水港辨务署(迄明治34年)管辖下的下茄苳南堡。到了厅治时期(明治34年~大正9年)马稠後隶属於盐水港厅店仔口支厅的下茄苳南堡。大正9年(1920)的州郡时期,马稠後为新营郡白河庄店仔口支厅的番仔寮区所管辖,在马稠後的大字下,分别有内角、粪箕科、瓦瑶坑(今内角里)、草店、关帝厅、大埔、桥头(今草店里)、埤角、柑宅仔、崁顶、顶溪州仔(今甘宅里)几个小字。战後,实施地方自治,成立台南州接管委员会,台南州改为台南县,马稠後大字析分为白河镇辖下的甘宅里、草店里、内角里等三里。

    在自然环境方面,马稠後北边大致沿牛稠埔坑和嘉义县的水上乡为邻;西边及南边皆隔头前溪与同属白河镇境内的绍安里、玉丰里、竹门里相望;东边则和崎内里接壤。中心位置大致为北纬23°23',东经120°26'。属热带季方气候区,年平均温约为23.7℃。最低平均温度为1月,平均温度最高为7月份。年雨量则多集中在夏季,乾湿季明显,气候条件可说对本区的农业发展相当受限。有鉴於此,早期居住於此的先民为克服气候上的缺陷,便致力於水利的开发,像是康熙24年(1685)间兴建的马朝後陂,以及在马朝後庄南於康熙26年(1687)兴建的三间厝陂等。

    马稠後、草店一带属大雅埴质壤土,地形平坦,灌溉排水设备尚佳,均为水田。每年两作,多做绿肥,利用颇佳,分布面积约4.5平方公里。由於其先天上的优越条件,根据调查被列为上等的七则田,和诏安厝於日治中期同被视为可种植蓬莱米的蓬莱区。再加上日籍工程师沿古圳路(马稠後埤)重修,在步兵岗附近筑混泥土霸,引头前溪水经500公尺的的水底隧道灌溉马稠後地区,所以此地盛产稻米,并有白河镇米仓之称。尤其是在日治时代,马稠後乃是全台首度引进蓬莱米种植的,後来在马稠後地区种植成功,才逐渐推广全台。

    时至今日,马稠後仍为台南县重要的双期作田,目前嘉南水利会在白河工站的5个灌溉区中,马稠後灌区即为其中之一。该区灌溉面积平均是225公顷,都无休耕狀态种植面积约220~222公顷。

     

    参考资料

    1. 周锺暄,《诸罗县志》,南投:台湾文献委员会,1933。
    2. 梁钜荣、陈春泉、林敬德、黎静韵,《台湾省台南县之土壤》6 号(1951.10),台湾省农业试验所。
    3. 林春水,〈白河镇志(中)〉,《南瀛文献》,第四卷上期(1956),台南县文献委员会。
    4. 张溪南,《白河镇志》,台南县白河镇公所,1998。
    5. 詹明勇、王怡如,〈区域性坵块减洪与蓄洪的可行性探讨-以嘉南水利会白河工作站为例〉,《2006农业工程论文集》,2006,财团法人台湾农业成学会。
    6. 施添福总编纂,《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雄VTC塔台
下一篇:高雄加工出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