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失去的森林〉

〈失去的森林〉
2011-12-03 08:54:47   来源:   点击:

    单篇散文。许达然着。收录於散文集《土》,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6月初版。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一只与人类共同生活的猴子──「阿山」,牠的故事。「铁链」将阿山带往文明,带往人类的住所,然而,当人类同伴陆续离家,渐渐离牠而去时,阿山只能独自面对着冰冷的文明,独自地仰望着自由的天空,独自向往着自由的森林,独自在那条束缚的铁链中挣扎,最後独自地在另一个人类的处所里力竭而尽,寂寞而亡。在这篇散文里,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并非作者叙述的重心,恰恰相反地,作者甚少着墨於叙述者「我」与「阿山」的互动关系,所呈现的是一种极为疏离的相处模式,彷佛是两个属於不同世界的物种,各自拥有着难以被了解的心事。这种无法沟通的疏离感,弥漫在整篇文章里,并且成为最主要的叙述基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曾经提及,「我」与「阿山」产生隔阂的原因,主要来自於「语言」,然而,语言并不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在某些层面而言,它来自於文明,代表了文明的进步,隶属於文明的产物。因此,当生锈的铁链渗进了「阿山」的颈子,牠身旁的人类却是多麽地无动於衷:「我就知道牠在一个不属於牠的地方,一条不应属於牠的铁链内活着。是我们给牠铁链,牠带上後才知道那就是文明。是我们强迫牠活着,牠活着才知道忍受文明是什麽一回事。我们既自私又残酷,却标榜慈悲,不但关人也关动物。」从渴望到抵抗、从抵抗到屈服、从屈服到忍受,终至被无边的寂寞所包围,作者以动物的角度为出发点,细腻地描绘出一只被关在文明里的猴子,在失去了象徵自由的森林後,种种的心境转折;另一方面,这篇散文虽然不带有任何批判的意味,却重新审视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思考了文明与自然的议题。此文不但富於哲理思辩,也擅长运用并列与对比的句型,形成回环返复的效果,层层递进作者所欲言说的核心。文明真的是一种进步吗?作者笔下的阿山,在巨大冰冷的文明底下,只能以极为孤独的姿态,默默地与之抗衡,彷佛像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呈现在所有族类的面前。以文明来囚禁自然,最终文明也将永远失去自然,被文明铁链綑缚的,岂只是失去了森林的阿山,又何尝不是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洪王俞萍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王子〉
下一篇:〈小白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