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羔羊——弗氏海豚〉
2011-12-03 09:02:26 来源: 点击:
廖鸿基着,收录於《鲸生鲸世》一书,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鲸生鲸世》是台湾第一本针对沿海鲸豚的实地观察纪录,廖鸿基将抒情美文与知性报导的写作方式加以结合,呈现出自己与鲸豚相遇时的悸动及体会,〈迷途羔羊〉一文就充分展现了此种主、客观并存的写作特色。举例来说,廖鸿基在文中点出过去对弗氏海豚生态资料所知的有限:1895年首次在马来西亚海滨被发现头骨遗骸,专家认定为新种海豚,之後直到1971年才有搁浅与被捕的纪录,在1997年前,关於弗氏海豚的目击纪录仅百余次;他也用科学的角度记录其外观和行为的特色,例如:外观为「体型粗壮,短吻,大多数从吻端到肛门有一条黑色横带」、出水角度「大约四十五度角举头刺破水面」、「潜水深度深达五百公尺」等等,凡此皆为知性角度的客观报导。但另一方面,由篇名「迷途羔羊」的比喻,已可想见文学的想像与对鲸豚的情感,其实才是廖鸿基在文中着力刻画的重点。由於弗氏海豚每次都是以数百只所组成的大群体出现,而个体间又总是集结紧密,形色惊惶,廖鸿基因此认为常常四下冲刺、窜游的牠们,宛如迷失方向的一群羔羊。但是在文末,他却又反思如此的比拟,是否只是人类主观意识的投射?因为尽管海面上的弗氏海豚看来总是惊惶失措,但身为深潜型海豚的牠们,在海水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廖鸿基因此感叹:「海水里,或许牠们拥有坚强的意识及坚定的方向。海面毕竟只是一个表象空间,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及深度的确相当有限。海上茫茫,何况海面下的无底深邃,忽然间,我觉得迷惘。也许,在牠们眼里,我们才是迷途的羔羊。」正因为理解到海洋的深邃与复杂,廖鸿基用自身的经历,提醒读者以谦卑之心面对自然的重要。虽然亦有论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主客观并存,甚至主观凌驾客观的写作方式,不符「报导文学」的要求,然而由〈迷途羔羊〉一文已可看出,廖鸿基为鲸豚「立传」的目的,并非为了创作「鲸豚生态图监」,而是将自己与鲸豚的互动化为文字,让每一种鲸豚的独特姿态都能跃然纸上。尽管文中专业知识的报导纪录比重并不算多,但文学的语言和灵动的文字,却更贴切地凸显了弗氏海豚的特色,也提供了读者更宽广的思考空间,去重新看待人与鲸豚、海洋之间的关系。(黄宗洁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蕃薯地图〉
下一篇:〈萝卜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