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文坛》

《文坛》
2011-12-03 09:08:57   来源:   点击:

    1952年6月在台北创刊的文艺刊物。发行人穆中南,前5期社长王蓝,主编刘枋,第6期以後由发行人兼社务及主编。《文坛》并非政府单位支持的刊物,却因穆中南本人的党政军背景,而与国民党文艺官员关系良好。又积极配合政府文艺政策,得以接下国防部总政战部所委托的「军中文艺函授班」,後设立「文坛函授学校」,学员遍及台湾各角落,扩大杂志读者群。穆中南是小说作家,将杂志园地公开,让作家有自由创作空间,虽提倡战斗文艺,也兼顾艺术性与可读性,使得《文坛》成为1950年代最重要的文艺杂志之一。

    创刊号没有发刊辞,但内容紮实,发表了琦君、公孙嬿、杨念慈、王蓝、陈纪滢的小说;谢冰莹、艾雯、刘枋、季薇的散文;纪弦、上官予、李莎、锺雷、彭邦桢、蓉子、覃子豪的新诗,皆为文坛一时之选。1954年响应「文化清洁运动」,1955年响应「战斗文艺」,连续5期刊载30余位作家对「战斗文艺」的意见。10月,文坛社更出版一套10册的「战斗文艺丛书」,可见与政府文艺运动关系密切。但书籍销路不佳,穆中南赔光财产,加上1956年6月穆中南担任「中国文艺协会」总干事,公私无法兼顾,迫不得已,忍痛准备将杂志停刊。为了「光荣撤退」,「最後一期」不计成本尽情发挥,在1957年 2月出版了190页的《文坛》特大号。内容包括9篇评论、24篇小说、16篇散文、1篇电影剧本。穆中南在首页写了一篇〈文坛五年〉宣布停刊。没想到这一期的《文坛》却得到海内外一片叫好。由於出人意外的热烈反应,给穆中南很大的启示:只要刊物编得够水准,不怕没有读者。

    从停刊到重新再出发,经过10个月的准备,1957年11月推出全新的《文坛》季刊,改为16开本大型杂志,内容包括7篇评论,25篇小说,8篇散文,13首诗,一部长篇小说,总计160页,分量相当於当时一般刊物的5、6倍,成本负担相当高。当时名为季刊,事实上穆中南打算不定期出刊,「好稿子够了就出一期,有了钱经得起赔就出一期。」这样的经营方式,着实教人捏把冷汗,却奠定日後《文坛》的典型。

    1964年起改成月刊,每期的页数由原先120页增加到160-180页,每期的字数由30万增加到40万字不等,平均每年刊登400-500万字的作品,巅峰时期曾经达到一万份左右的销量。如此快速发展与穆中南善於经营文艺事业,例如发展「文坛函授学校」,形成学员与经济资源两项皆大幅成长有关,也是能维持《文坛》杂志达27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文坛》自第211期(1978年1月)之後,穆中南退休,改由朱啸秋任发行人兼主编。1980年代以後《文坛》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於1985年11月停刊。

    中文关键字: 穆中南 , 朱啸秋 , 文化清洁运动 , 战斗文艺 , 文坛函授学校

    参考资料

    1. *陈秀美。2002。〈五○年代的穆中南与文坛〉。《空大人文学报》,11:39-61。
    2. *罗盘。2003。〈穆中南、朱啸秋与「文坛」〉。《文讯》,213:105-106。
    3. *封德屏。2007。〈永不休止的文学生命力:从「文坛」穆中南的故事说起〉。《全国新书资讯月刊》,105:67-75。
    4. *应凤凰。2006。〈穆中南与文坛社〉。收於《五○年代文学出版显影》。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延伸阅读

    1. *陈秀美。2002。〈五○年代的穆中南与文坛〉。《空大人文学报》,11:39-61。
    2. *罗盘。2003。〈穆中南、朱啸秋与「文坛」〉。《文讯》,213:105-106。
    3. *封德屏。2007。〈永不休止的文学生命力:从「文坛」穆中南的故事说起〉。《全国新书资讯月刊》,105:67-75。
    4. *应凤凰。2006。〈穆中南与文坛社〉。收於《五○年代文学出版显影》。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俗台湾》
下一篇:《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