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瑞金。2000。〈从「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看战後台湾文学理论的再建构〉。收於《驱除迷雾,找回祖灵》。高雄:春晖。
- *彭瑞金。2006。〈「文学界」在台湾文学发展史里的存在位置〉。收於《台湾文学史论集》。「文学研究丛刊」10。高雄:春晖。
- *苏美文。1991。〈「文学界」研究〉。《台湾文学观察杂志》,3:63-79。
- *陈绍庭。2002。〈八○年代台湾文学的自主性论述:以「文学界」为分析场域〉。硕士论文,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
- *叶石涛。1982。〈台湾小说的远景〉。《文学界》,1:1-2。
- 彭瑞金。1982。〈台湾文学应以本土化为首要课题〉。《文学界》,2:1-3。
- 郑烱明。1989。〈写在「文学界」停刊之前〉。《文学界》,28:1-3。
- 彭瑞金。1988。〈回顾一段迢迢文学路:「文学界」停刊感言〉。《文学界》,28:6-9。
《文学界》为季刊,1981年9月13日召开的筹备会议,决定以视野宽宏的「文学界」为杂志命名,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台湾文学氛围。1979年12月的高雄美丽岛事件造成台湾政治风暴,此时仍余波荡漾,涉及现实或稍涉敏感题材的文学作品发表不易,《文学界》可以做为这些作品的避风港。在发起筹备阶段,传出一向被视为本土文学标竿的《台湾文艺》即将因经营困难宣布停刊,台湾不能没有标举本土文学主体性的文学杂志,这也是促成《文学界》在政治低气压时创办的原因之一。
内容则有2大方向:(一)提供文学创作发表园地。(二)推动台湾文学建构及研究。《文学界》发行7年出版28集,共刊出707首诗、53篇诗作及诗人评论、小说122篇、小说家及作品评论48篇、散文115篇,制作了21个专辑,另有其他评论70篇。文学研究方面,从第一集开始即推出作家作品讨论专辑,在台湾文坛、学院尚未有台湾文学相关的学术讨论会之前,《文学界》的专辑实为台湾文学纸上学术研讨会。前後推出郑烱明、郑清文、赵天仪、桓夫、锺铁民、李魁贤、叶石涛、白萩、李昂、许达然、杜国清、陈若曦、非马、李乔《寒夜三部曲》、吴锦发〈叛国〉、周梅春《转烛》、田雅各《最後的猎人》及原住民文学、纪念洪醒夫等专辑,有作品讨论、专文论述、年表、新作发表等。从第五集重刊《文友通讯》开始,《文学界》推动台湾文学史料出土、台湾文学重建的工作。1983年起,陆续翻译战後初期《中华日报》日文栏、整理《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中华日报》「海风」副刊之作品,以及成员中有人参与年度文学选的编辑,积极推动台湾文学史之撰写计画。虽然《台湾文学史纲》是叶石涛的个人着作,但整个《文学界》团队的台湾文学史料蒐集、整理、研究,允为1980年代的台湾文学建构一块重要的基石。
《文学界》被归类为本土自主派。事实上,《文学界》既没有正式的组织,也从未发布宣言。有的只是在第一集,叶石涛发表的〈台湾小说的远景〉,呼吁台湾小说「应整合传统的、本土的、外来的各种文化价值系统,发展富於自主性(originality)的小说。」,以及第二集,彭瑞金提出的〈台湾文学应以本土化为首要课题〉。《文学界》本质上只是1980年代的台湾文学耕耘队伍之一。
中文关键字: 自主性 , 本土化 , 台湾文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