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文学杂志》

《文学杂志》
2011-12-03 09:09:15   来源:   点击:

    1950年代後期重要的文艺刊物。共发行了8卷,每卷6期,内容涵盖新诗、散文、小说、评论与翻译。由当时任职於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吴鲁芹与夏济安两位教授,和明华书局老板刘守宜,在打牌闲聊中决定创办杂志。加上香港的林以亮,成为《文学杂志》最重要的4根支柱:夏济安当主编,刘守宜任发行人,林以亮负责海外约稿,吴鲁芹则负责筹款工作。

    当时在反共的大旗下,宣传品与文学作品往往严重混淆,执政者甚至推行「战斗文学」这类动员性质强烈的文艺运动。故《文学杂志》尝试另辟蹊径,为纯文学保留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创刊号中的〈致读者〉特别提及:「我们希望:读者读完本刊之後,能够认为这本杂志还称得上是一本『文学杂志』。本刊是几个爱好文学的朋友所创办的,我们不想在文坛上标新立异,我们只想脚踏实地,用心写几篇好文章。」编辑希望读者承认他们创办的杂志是「文学杂志」,敏感的读者应可听出弦外之音。

    这份纯文学刊物的存在,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文艺政策的暗讽与质疑。政经时事刊物《自由中国》(1949-1960)与它立场相近,作者群也时见重叠或互相支援。譬如彭歌的小说〈落月〉连载於聂华苓主编的《自由中国》文艺栏,夏济安对〈落月〉的评论则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两份刊物连停刊日期都相当接近,分别在1960年8月20日与9月1日各自发行最後一期。只是停刊理由不同:《文学杂志》纯然是因为当时的文学市场不景气,财务上难以继续维持;《自由中国》则是创办人雷震与主编傅正等人於9月4日被捕,旋遭到停刊命运。在1950年代的台湾,这两份刊物其实都以或隐或显的自由主义思想为依归,激发凝聚彼时读者对创作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向往追求。

    《文学杂志》对现代主义在台湾文坛顺利开展扮演重要角色。纪弦於1953年创办《现代诗》,1956年筹组「现代派」,让法国现代主义在战後台湾文坛发挥重大影响;《文学杂志》则代表着美国现代主义的力量,其中的部分经费甚至由美国新闻处所赞助支持,也算是另一种美援文化下的产物。主编夏济安的学生白先勇等人在1960年又创办《现代文学》,不单是延续香火,成果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现代主义的共同倾向,这3份刊物都是以迂回的方式在对抗执政者的反共文艺政策,其中尤以《文学杂志》居於承先启後之关键位置。重印之合订本於1977年由联经出版社印行面世。

    中文关键字: 夏济安 , 吴鲁芹 , 自由中国 , 现代诗 , 现代文学

    参考资料

    1. *杨宗翰。2002。《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台北:巨流。
    2. *陈芳明。2002。〈台湾现代文学与五○年代自由主义传统的关系:以「文学杂志」为中心〉。收於《後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台北:麦田。

    延伸阅读

    1. 朱双一。2000。〈《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收於《文化、认同、社会变迁:战後五十年台湾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何寄澎主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尔摩沙》
下一篇:《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