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2007。〈「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2。
- *詹雅能。2004。〈清代台湾「竹梅吟社」初探〉。收於《国文教学学术研讨会》。台北:东南技术学院。
- *詹雅能。2005。〈从福建到台湾:「击钵吟」的兴起、发展与传播〉。收於《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 黄美娥。1997。〈新竹地区传统文学史料存佚现况(清朝-日据时代)〉。《国家图书馆刊》,1。
- *唐景嵩。1982。《诗畸》。台北:台湾史蹟源流研究会。
- *曾笑云编。1934。《东宁击钵吟集:前集》。台北:陈镦厚。
- *曾笑云编。1936。《东宁击钵吟集:後集》。台北:吴永远。
- *黄美娥。2007。〈日治时代台湾诗社林立的社会考察〉。收於《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 国立编译馆。
有关本书出版时间,由於典藏於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版本中并未署明,故历来述及者均据书前蔡启运题序所署之「岁次戊申仲春谷日」,载录为「光绪34年(1908年)」。唯诗集中收录有1911年3、4月间梁启超游台时吟咏诗作,以及1911年病逝之郑慧修贞女挽诗,书末更附有赵锺麒〈挽栎社社长新竹蔡启运先生〉4首,可知此书之出版当在1911年4月22日蔡启运过世之後。
至於编辑过程,根据蔡启运〈台海击钵吟集序〉言:「光绪丙戌秋,余与吾竹诸友倡立竹梅吟社而为击钵之举。……所幸曩时所作,剩稿犹存,……爰令儿子汝修录而藏之。……名之曰台海击钵吟集,共四百余篇。」可知此书本属蔡启运收藏之竹梅吟社旧稿,1908年时交由其子蔡汝修抄录典藏,并题其名为「台海击钵吟集」,原先似无出版之意。但在蔡启运去世後,1914年8月13日《台湾日日新报》「编辑賸录」中记载言:「毓臣君本日来访,言新竹竹梅吟诗集经已刊成。录近时诸人一二作品,就中将润庵童时所作〈月中桂〉七律,只抄下半,编入击钵吟七绝之内。先是毓臣君曾致书本社,敦嘱寄稿,同仁未敢滥竽其间,故有此变态也。」查考现存《台海击钵吟集》中亦正存录此半首〈月中桂〉,於此应可推论《台湾日日新报》中郑毓臣所谓之「竹梅吟社诗集」,即今现存之《台海击钵吟集》,这也正式宣告当年经蔡汝修誊抄保存之竹梅吟社诗集旧稿,已经在1914年出刊,且在郑毓臣协助下向当时文人徵求诗作增补入集。
体例上,本书仿效闽地《击钵吟集》,内容除序言外,首列「同人齿录」,次汇录击钵吟诗作。而作品之编次则是依韵分篇,以《诗韵》上平、下平各15韵为次,共分30篇,各篇作品多者30余首,少者仅6首,合计共收录552首(不含赵锺麒〈挽栎社社长新竹蔡启运先生〉)。所收作品除魏润庵〈月中桂〉为七律截半者外,其余均为七言绝句。至於作者部分,除「同人齿录」中列名者有52位外,还可於作品下署名部分检出不见於齿录者26位,故合计共78位,其中可以确认为竹梅吟社社员者有林清漪、谢寿昌、施天钧、施廷俊、辛邦彦、林亦图、陈世昌、郑如兰、黄如许、林鹏霄、李祖训、吴逢清、曾逢辰、陈叔宝、刘廷璧、陈濬芝、郑兆璜、蔡见先、陈编、张贞、黄应逵、陈朝龙、郑鹏云等23位,其余则多为日治前期新竹与台中两地文人,另外亦包括来台访问的梁启超,以及当时在中国的施士洁、丘逢甲,以及日治後第一任新竹县知事日人儿山樱井勉。虽然竹梅吟社社员仅占23位,但若就现存竹梅吟社诗稿比对其作者与诗题,其中可见当属竹梅吟社诗集作品者约有420首,此数目与蔡启运所言之400余篇亦正相符,则全书中竹梅吟社作品已占3/4以上。
按诗集中收录之作品,除了後期增补者有少部分属於闲吟之作外,绝大部分都是诗社的击钵吟创作。击钵吟是一种限题限韵且带有竞赛游戏性质之作,在文学性上自然无法与个人闲咏作品相比,不过就诗社活动的意义来看,它表现了诗人在集体性活动中的捷慧与兴味,让诗人在竞赛中切磋琢磨诗艺。因此,吟集的编辑刊行,自然保存了当时活动的创作模式及其历史样态,对於诗社史而言也是重要史料。况且《台海击钵吟集》为目前台湾诗社史上第一本完整收录击钵吟作品的诗集,而作品多属清代时期新竹竹梅吟社时期的创作,同时也收录了日治前期台湾部分诗社的击钵吟作品,因此本书之编辑可谓闽地击钵吟活动传播至台湾後,由清代流衍至日治前期的一个成果展示。再者,此书编辑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蔡启运,不但是清代竹梅吟社社员,也是日治初期中部鹿苑吟社的主干,台中栎社的首任社长,更是台湾诗社击钵吟活动的推手,故此书之编辑初成於蔡启运,後由其子蔡汝修正式编辑出版,这似乎也预告了日後台湾诗社击钵吟活动臻致盛况的序幕。
中文关键字: 击钵吟 , 诗社 , 竹梅吟社 , 蔡启运 , 蔡汝修
英文关键字Jiboyin , Poets Society , Zhu-Mei Poets Society , Tsai Chi-Un , Tsai Ru-Xiu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