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新生报》「桥」副刊

《台湾新生报》「桥」副刊
2011-12-03 09:12:55   来源:   点击:

    《台湾新生报》副刊版面,接续该报先前的「文艺」与「新地」2版,性质兼具「文艺」与「综合」。创刊於1947年8月1日,至1949年4月11日为止,共出刊223期。《台湾新生报》是1945年10月25日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报》改制而来,隶属於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1947年9月4日改组为公营公司组织。

    主编歌雷(本名史习枚)在〈刊前序语〉中说:「桥象徵新旧交替,桥象徵从陌生到友情,桥象徵一个新天地,桥象徵一个展开的新世纪」,作者群包含本省与外省来台人士,除了聘请专人翻译台籍作家的日文创作,并邀台南作家叶石涛、陈显庭、叶瑞榕协助编务,不仅把「桥」的影响力从台北向南延伸,也有助於省内外作家跨越语言的障碍,以此为园地从事合作与交流,果如其名地成为沟通省内外文化界的桥梁,并扮演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初期台湾文学重建工程的主要实践者。

    其中,不可忽略的是战後初期最大规模的一场台湾文学论战以此为中心而开展,随後蔓延至《台湾力行报》与《中华日报》。引爆点或说是起於1947年11月7日欧阳明的〈台湾新文学的建设〉,或说是扬风发表於1948年3月26日的〈新时代,新课题─台湾新文艺运动应走的路向〉。事实上,杨逵在1948年3月29日发表〈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呼吁「召开全省文艺工作者大会,研讨台湾新文学再建的方策」,接着「桥」以上述篇章「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为题,召开第二次作者茶会,广泛而热烈的论议才真正开始。

    「桥」副刊探讨台湾新文学路向的议题众多,根据第146-149期连载的骆驼英〈论「台湾文学」诸论争〉一文的归纳,扬风的〈新时代,新课题—─台湾新文艺运动应走的路向〉发表之後,一直到7月7日之间,相关的内容涵盖8个主要问题,如:台湾过去的文学是怎样的?台湾有无特殊性及「台湾文学」一口号对吗?五四到现在中国的社会变了没有?新现(写)实主义中容许浪漫主义否?新现实主义的文艺中有无「个性」?是否可以偏向浪漫主义?台湾应该建立怎样的文艺?如何建立台湾的文艺?等。不过在此之後,对於建设台湾文学的关心与讨论,亦展现在台湾剧运与创作工具等零星的问题上。

    尽管发表在「桥」的意见内容不尽相同,大体上参与论战的省内外左翼作家获得以新现实主义为建设路径,藉创作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共同结论;彼此间的最大歧异点则表现在对台湾文学历史与性质的论述方面。由於部分中国大陆作家对台湾文化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发言时洋溢着自许为指导者的优越感,甚且要求战後的台湾文学以中国文学为师,扬弃自身的特殊性以合流至中国文学当中,使得台籍作家杨逵挺身为台湾新文学传统进行辩护,并因为鲜明的台湾立场而遭到《中华日报》国民党文艺派的大肆攻击。

    1949年四六事件爆发,主编歌雷与包含杨逵在内的多位执笔作家遭到逮捕,「桥」副刊被迫停刊,台湾文学论战与左翼文论也就此画下句点。

    中文关键字: 《台湾新生报》 , 歌雷 , 杨逵

    英文关键字TSS Daily News , The Bridge Supplement , Ge Lei , Yang Kui

    参考资料

    1. *彭瑞金。1995。〈记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场台湾文学论战〉。收於《台湾文学探索》。「台湾文学研究系列」3。台北:前卫。
    2. *游胜冠。1993。〈战後的第一场台湾文学论战〉。《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27:26-41。
    3. 刘孝春。1997。〈「桥」论争及其意义〉。《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报》,7:291-320。
    4. *许诗萱。1999。〈战後初期1945.8-1949.12)台湾文学的重建:以「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为主要探讨对象〉。硕士论文,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5. 石家驹。1999。〈一场被遮蔽的文学论争:关於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论争1947-1949〉。收於《噤哑的论争》。「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曾健民主编。台北:人间。
    6. 叶石涛。1990。〈接续祖国脐带之後:从四○年代台湾文学来看「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的消长〉。收於《走向台湾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
    7. *彭瑞金。2000。〈「桥」副刊始末〉。收於《驱除迷雾找回祖灵:台湾文学论文集》。「文学台湾丛刊」16。高雄:春晖。
    8. 许南村。1999。〈台湾文学是增进两岸民族团结的渠道:读杨逵「台湾文学问答」〉。收於《噤哑的论争》。「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2。曾健民主编。台北:人间。
    9. 吕正惠。2001。〈陈芳明「再殖民论」质疑〉。《联合文学》,206 :138-163。
    10. 彭瑞金。2004。〈战後初期「台湾文学路向之争」的真相探讨〉。《文学台湾》,51:230-259。
    11. *黄惠祯。2005。〈一九四八年台湾文学论战的再检讨:杨逵与「新生报」「桥」上的论争〉。收於《中国近代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延续与断裂》。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台北:政治大学文学院。
    12. 吕正惠。〈陈芳明「再殖民论」质疑(下)〉。人间网,「台湾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15。

    延伸阅读

    1. *陈映真、曾健民编。1999。《1947-1949台湾文学问题论议集》。「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台北:人间。
    2. 彭瑞金。1995。〈记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场台湾文学论战〉。收於《台湾文学探索》。「台湾文学研究系列」3。台北:前卫。
    3. *游胜冠。1993。〈战後的第一场台湾文学论战〉。《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27:26-41。
    4. 刘孝春。1997。〈「桥」论争及其意义〉。《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报》,7:291-320。
    5. *许诗萱。1999。〈战後初期1945.8-1949.12台湾文学的重建:以「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为主要探讨对象〉。硕士论文,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6. 石家驹。1999。〈一场被遮蔽的文学论争:关於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论争1947-1949〉。收於《噤哑的论争》。「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曾健民主编。台北:人间。
    7. 叶石涛。1990。〈接续祖国脐带之後:从四○年代台湾文学来看「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的消长〉。收於《走向台湾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
    8. *彭瑞金。2000。〈「桥」副刊始末〉。收於《驱除迷雾找回祖灵:台湾文学论文集》。「文学台湾丛刊」16。高雄:春晖。
    9. 许南村。1999。〈台湾文学是增进两岸民族团结的渠道:读杨逵「台湾文学问答」〉。收於《噤哑的论争》。曾健民主编。「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2。台北:人间。
    10. 吕正惠。2001。〈陈芳明「再殖民论」质疑〉。《联合文学》,206 :138-163。
    11. 彭瑞金。2004。〈战後初期「台湾文学路向之争」的真相探讨〉。《文学台湾》,51:230-259。
    12. *黄惠祯。2005。〈一九四八年台湾文学论战的再检讨:杨逵与「新生报」「桥」上的论争〉。收於《中国近代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延续与断裂》。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台北:政治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台湾国风》
下一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