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文学丛刊》

《台湾文学丛刊》
2011-12-03 09:13:48   来源:   点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初期杨逵创办的文学不定期刊。1948年8月10日创刊於台中市,原定每月出版1-2本,实际共出版3本,第2、3辑分别於1948年9月15日与12月15日发行。丛刊封面设计出自版画家立石铁臣之手。版权页虽载明编辑人为台湾文学编辑部,张欧坤挂名发行人,发行所为台湾文学社,平民出版社负责总经销,实则由杨逵一人包办主编、发行与经销的各项业务。

    执笔人有杨逵、守愚(杨松茂)、王锦江(王诗琅)、廖汉臣、叶石涛、吕诉上、杨启东、史民(吴新荣)、林曙光、愁桐(蔡秋桐)、朱实(朱商彝)、张红梦(张彦勳),以及外省来台作家俞若钦、郑重、章仕开、洪野、鸿赓、欧坦生、陈涛、扬风(杨静明)、黄荣灿、萧荻等22位。作品多系转载而来,原发表出处包括《中华日报》「海风」、《台湾新生报》「桥」、《台湾力行报》「新文艺」、《创作》、《公论报》「台湾风土」、《公论报》「日月潭」以及上海《文艺春秋》。总计收录小说9篇、评论2篇、新诗4首、歌谣(含漫画题词)8首,共23篇创作。另外,第2辑有「文艺通讯」栏,刊载短评、文化消息、生活报告之类的短文,藉此联系艺文界人士,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考察所收录的创作内容,或是描绘台湾人民抗暴的历史事件,或是刻画战後初期台湾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正符合「欢迎投稿」处所谓:「欢迎反应台湾现实的稿子,尤其欢迎,表现台湾人民的生活感情思想动向的创作,报告文学,生活记录等。歌功颂德,无病呻吟,空洞梦幻的美文不用」之原则,充分展现杨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观。而北京话文、台湾话文与日文翻译而来的作品兼收,具体勾勒台湾移民社会多音交响的特殊现象。

    由於本丛刊是杨逵参与1948年间以「桥」副刊为中心而展开的台湾文学论战之後,为了实践个人的理念而创办,因此杨逵不仅以此为园地实际进行台湾新文学的重建,也藉此回应了论争中有关「台湾文学」性质与历史的相关问题。例如吴新荣以「史民」笔名发表的〈赖和在台湾是革命传统〉中说:「赖和在台湾,正如鲁迅在中国,高尔基在苏联,任何权威都不能漠视其存在。赖和路线可说是台湾文学的革命传统,谈台湾文学,如无视此一历史上的事实便不足了解台湾文学。有人说台湾的过去没有文学,其认识不足才是笑话呢。」标举赖和以降的新文学传统,将赖和与中国的鲁迅、苏俄的高尔基2位左翼作家置於同一位阶并举,说明台湾新文学做为世界左翼文学之一环独立性的存在,是台湾文学拥有其主体性的重大宣示。

    中文关键字: 杨逵 , 左翼文学 , 赖和

    英文关键字Yang Kui , Leftist Literature

    参考资料

    1. 黄惠祯。2005。〈杨逵与战後初期台湾新文学的重建:以「台湾文学丛刊」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台湾风物》,55(4):105-143。
    2. 黄惠祯。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锻接:四○年代杨逵文学与思想的历史研究〉。博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1. 黄惠祯。2005。〈杨逵与战後初期台湾新文学的重建:以「台湾文学丛刊」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台湾风物》,55(4):105-143。
    2. 黄惠祯。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锻接:四○年代杨逵文学与思想的历史研究〉。博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另一个春天〉
下一篇:《联合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