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
- *林淇瀁。2001。《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麦田丛书」21。台北:麦田。
- *黄得时。1985。〈日据时期台湾的报纸副刊:一个主编的回忆录〉。《文讯》,21:58-64。
- *松尾直太。2006。〈「台湾日报」学艺栏及其主编岸东人〉。《台湾文学学报》,8:63-95。
- *张耀仁。2008。〈想像的「中国新文学」?:以赖和接任学艺栏编辑前後之「台湾民报」为析论对象〉。收於《2007青年文学会议论文集:台湾现当代文学媒介研究》。封德屏编。台北:文讯杂志。
- 杨守愚。1979。〈小说与懒云〉。收於《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1?赖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
- 林柏维。1993。《台湾文化协会沧桑》。「协和台湾丛刊」36。台北:台原。
- 许俊雅。1995。《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丛书/ 国立编译馆主编」 1。台北:文史哲。
- 林瑞明。1993。《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允晨丛刊」50。台北:允晨文化。
- 陈建忠。2004。《书写台湾?台湾书写:赖和的文学与思想研究》。「文学研究」6。高雄:春晖。
- *赖和纪念馆。http://cls.hs.yzu.edu.tw/laihe。
- *台湾文学与传播研究室。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
叶石涛认为,《台湾新民报》从1920-1944年(大正9年至昭和19年)间享有长达1/4世纪的寿命跟台湾新文学共存亡,始终是台湾民众真实心声的代言人,同时亦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叶石涛高度肯定的文学影响,具体表现在《台湾新民报》所附的「学艺栏」(がくげいらん)。「学艺栏」是日治年代的日文用语,意思是「报纸文艺栏」,用战後台湾报界通用的名称来说,就是「副刊」。
从副刊发展史来看,中国报业副刊史始於1872年(同治11年)英商美查(Ernest Major)在中国上海创办《申报》,公开徵求「骚人韵士」之「短什长篇」,不过由於散置新闻版面,仍非独立的副刊;迄1897年(光绪23年)上海《字林沪报》附送「附张」《消闲报》,才出现胡道静所称的「成形的副刊」。台湾於1898年由日本人创办的《台湾日日新报》设置「汉文栏」(主编章炳麟)起。不过这时期的「汉文栏」都属旧文人诗词唱和、掌故闲话之余绪。此後,「汉文栏」续见於日本人所办报纸之中。相较於「汉文栏」的偏重传统诗词文学,「学艺栏」则与中国同时期的3大副刊:《时事新报》「学灯」(1918)、《民国日报》「觉悟」(1919)、《晨报》「副镌」(1921)在启蒙新文化、推动新文学的影响之上不遑多让,也毫不逊色。前者对台湾新文学与文化运动;後者对中国新文学与文化运动,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
「学艺栏」只是通称。事实上,1923年出刊的《台湾民报》用的是「俱乐部」之名,以徵求「较滑稽的诗文小说或谐谈」为稿约,另设「诗坛栏」;但次期就改称「文艺栏」;1924年10月1日出刊2卷19号时,则於「文艺栏」外增设「学艺栏」;迄1925年7月12日《台湾民报》由旬刊改为周刊,发行第60号时方才统称为「学艺栏」──自此之後,「学艺栏」遂成为日治年代报纸副刊的通称,但同时期作家偶或仍以「文艺栏」旧名称之,如杨守愚日记即用此名称回忆赖和接编「学艺栏」事。
「学艺栏」刊登的稿件来源,根据曾经主编《台湾新民报》系後期《兴南新闻》「学艺栏」的黄得时回忆,可分为4类:(一)读者投稿;(二)特约稿;(三)编者自撰稿;(四)同盟通信社供应特稿。松尾直太研究1937-1941年的日本人报纸《台湾日报》「学艺栏」的专论认为两报稿源「大致相同」,这也说明了1930年代中期之後,「学艺栏」已经是当时各报副刊的通称。就「学艺栏」实际刊登的作品来看,早期偏重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佳作的转载、翻译,如胡适、鲁迅、郭沬若、冰心、周作人、梁宗岱、徐志摩等人作品均曾被刊登介绍;此外,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台湾作家作品的刊登,如施文杞、杨云萍、张我军、赖和、追风等,加上张我军点燃的新旧文学论战,均促使台湾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中期,自1926年底赖和接编《台湾民报》「学艺栏」之後。後期,1932年4月15日《台湾新民报》改为日报,更是佳作频出,对台湾新文学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艺栏」对台湾新文学与文化的贡献,在於提供给摸索中的台湾作家广阔的思想、文学创作与论述的空间;此外,则是为战後寻找根源的台湾文学家提供了台湾论述的建构基础,特别是1930年代开始的乡土文学运动、台语文学再出发,以及其後「台湾文学」主体性的重建等,均可看出「学艺栏」的论述传承与启发。
中文关键字: 台湾民报 , 学艺栏 , 汉文栏 , 文艺栏 , 副刊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