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诗文之友》

《诗文之友》
2011-12-03 09:15:33   来源:   点击:

    古典诗文月刊。1953年11月在彰化创刊,发行人洪宝昆,社长王友芬,并由林荆南担任主编。在未正式发刊前,洪宝昆曾於1952年10月至1953年2月间,编辑发行《瀛海诗草》3册,受到台湾古典诗坛的热烈支持之後,才正式发行《诗文之友》。该刊成立宗旨为「整理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精神」,主要目的在以诗刊的形式,促进古典诗人的交流和互动。

    1954年10月3卷1期起,社务人员改组,由广东来台人士张昭芹担任社长,王友芬改任副社长,与王观渔、郑品聪鼎足而三。1958年改聘何志浩接任社长,张昭芹为荣誉社长。诗刊内部的改组,呈显出战後台湾本土文人与大陆来台人士在古典诗刊的角力。《诗文之友》的编辑内容,在「诗」方面上,有「遗作选辑」、「今人佳作」、「击钵吟选辑」、「击钵撷粹」等单元,前二者收录了许多前人与当时诗人的佳作,後二者则以刊登各诗社的击钵吟为主。同时,诗刊每期进行全台徵诗,提供诗人切磋诗艺的管道;同时也开辟个人投稿版面,提供诗学讨论的空间。

    在「文」方面,〈发刊序〉中即揭櫫「能诗者遍於各地,独文家鸿篇,尚寥寥罕观,盖因无人萃而刊之……」,因此该刊创办後,即开放散文投稿。其中以古典散文书写的作品,有本土文人吴醉莲的《洗砚斋杂摭》、黄文虎的《艺文斋谜话》,亦有中国来台人士盛诚的《倚竹草堂杂谈》等古典散文专栏。此外,尚有以散文形式书写的诗集序、诗会序、文史考校、游记、议论、寿序、人物传略、墓志铭,乃至寺庙的奉安祭文等,呈显出战後台湾古典散文创作议题的多元面向与丰富内涵。1963年诗文之友创刊十周年後,为使刊物更能达到「诗文并重」的文学目的,除了例行的徵诗外,也开始举办相关的「徵文」活动。

    1950年代《诗文之友》刊载台湾古典诗坛一系列关於诗学改革的论战,1954年台湾诗人詹一村,在《诗文之友》1卷2期发表〈自我检讨〉,提出台湾古典诗学改良的呼声。在1956年又在5卷2期,再发表〈诗学改良刍议〉,提出诗界改革的口号,从此引发台湾古典诗坛对於诗学革新的讨论。虽然诗学论战的过程没有共识,但这一次的论战,却跳脱自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的窠臼,呈现出汉诗作家们认真的思考台湾古典诗坛的困境、企图在共同讨论下,为汉诗开展出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价值。

    《诗文之友》的发行一直持续到1993年发行第464期,因负责人王友芬卧病後停刊,前後长达40年之久,是战後台湾活动最长、发行期刊数量最多的诗文刊物。

    中文关键字: 古典文学 , 古典诗期刊 , 古典诗社

    英文关键字Friend of the pros , Classical literature , Classical poem publication ,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参考资料

    1. 施懿琳。2000。《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文学研究丛刊」1。高雄:春晖。
    2. 黄美娥。2004。《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现域与文学想像》。「麦田人文」93。台北:麦田。
    3. 廖振富。2007。《台湾古典文学的时代刻痕:从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国立编译馆。
    4. 施懿琳。2003。〈五○年代台湾古典诗队伍的重组与诗刊内容的变异 :以「诗文之友」为主〉。收於《战後初期台湾文学与思潮学术研讨会》。东海大学中文系编。台中:东海大学中文。

    延伸阅读

    1. 施懿琳。2000。《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文学研究丛刊」1。高雄:春晖。
    2. 黄美娥。2004。《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现域与文学想像》。「麦田人文」93。台北:麦田。
    3. 廖振富。2007。《台湾古典文学的时代刻痕:从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国立编译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鲁冰花》
下一篇:「粪」现实主义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