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清,《修辞漫谈》,台北:台湾商务,2000。
- 陈正治,《修辞学》,台北:五南出版。
- 《人间福报˙少年天地》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AE%E8%BE%AD
先秦时代便已有了关於修辞的零星言论。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譬喻手法。
?汉代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直述)、比(譬喻)、兴(联想)。
?魏晋南北朝之後,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宋代陈騤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着。
而西方的修辞学是由亚里斯多德发展起来的。这里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或雄辩术,更是指演说的技术。在亚里斯多德着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故修辞的英文「rhetoric」也有浮夸之词、雄辩和辞令的意思。如「Despite their tough anti-American rhetoric, the government is privately trying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U.S..」(来自奇摩字典)
一、譬喻(比喻)
譬喻是一种将一件事物指成另一件事物的修辞法,该两件事物中具有一些共同点。能令读者透过类推,更了解要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喻体:被描写物。
?喻词:可以表明本体、喻体的相似性之连接词。例如:像、似、如、彷佛。
?喻依:和本体相似的事物。
1.明喻:喻体、喻词和喻依三者组成。如「月亮好像银币。」
2.隐喻(暗喻):喻体和喻依组成,喻词被系辞(be.v)或判断词(become)代替。如「月亮是银币」、「月亮成为银币」。
3.略喻:没有喻词。如「月亮,银币。」
4.借喻:只有喻依。如「看那夜空中的银币。」
二、夸饰
将客观之人、事或物的特点,透过主观情意的夸张渲染与舖饰形容,使它与真正的事实相差很远,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夸饰」,使句子或文章呈现言过其实、一鸣惊人的效果。
1.空间夸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李白《将进酒》)」
2.时间夸饰: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物象夸饰: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人情夸饰:如「怒发冲冠(岳飞《满江红》)」
使用夸饰的原则是主观方面须出於真情流露,而客观方面不得让读者误以为为事实。
三、转化
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它原来的性质,化成另一种与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叫做转化。
1.拟人化:将无生命的物品赋予具体的行为,是为拟人。一般来说这种修辞法比较适合运用在记叙文、抒情文以及童诗或是寓言方式的文章,但比较不适合用在论说文。如「羊队和牛群告别了田野回家了。(杨唤《夏夜》)」
2.拟物化:将有生命的人物转变为虚构的状态。如「不知道有谁在撕毁着我的翅膀,使我不
能飞扬。(杨唤《诗简集》)」
3.形象化:将抽象的事物当成具体的事物描写。如「我老觉得我们的小屋快要炸了,快要被
澎湃的爱情和友谊撑破了。(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
四、设问
设问指不直述,而以提问带出重点的笔法。从中国古典诗辞到现代的思辩文章,设问手法一直存在,旨在引起读者注意,不一定需要答案。
1.疑问:又叫「悬问」,没有答案,让读者寻思。如「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麽
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2.激问:又称「诘问」、「反诘」或「反问」。有问无答,答案其实在反面。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答案在反面,「乐」。
3.提问:又叫「问答法」。答案在问题之後,用问提示下文,以突出语意重点,吸引注意。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後主《虞美人》)」
五、映衬
把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使其意义明显,叫做映衬。作用在使语气增强。使用映衬法时,要注意两者比较的关系,一定要有不同且显而易见的差别,还须注意映衬对象的对应,词汇的使用应该要切合辞意且含蓄,不可两者互相矛盾。
1.对衬:把两种不同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如「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论语˙里仁》)」、「与其在收割後的麦田中拾穗,何如及早插下青秧。(余光中《四面楚歌谈文学》)」
2.双衬:把同一人事物的双重性质放在一起加以凸显。如「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负荷。」
3.反衬:对於同一种事物,用恰与这种事物的本质或现象相反的语词加以描写。如「那麽我就有藉口可以和她吵吵,咒骂那个湿淋淋的太阳。(李昂《婚礼》)」
六、借代
借代是以一部份来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方式,通常用於修饰文句,又称「提喻」。
常见的借代词语:「蟾兔」代「月」,如「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欧阳詹《玩月》)」;「桩萱」代「父母」,如「桩萱并茂」;「西施」代「美女」;「杜工部」代「杜甫」;儿童文学中「ㄅㄨㄅㄨ」代「汽车」;「杜康」、「黄汤」代「酒」;「杏坛」代「教育界」、「杏林」代「医界」、「菊坛」代「戏剧界」;「鲤鱼」、「尺牍」、「鱼雁」代「书信」;「王孙」代「达官子弟」;「巾帼」代「女」、「须眉」代「男」等等。
总而言之,借代有以下原则:
1.以特徵或标帜代替事物,如「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诗》)」,纨裤是
富贵子弟的标帜,儒冠是文人学者的标帜,故各自借代。
2.以所在或所属代替事物,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余光中《逍遥
游後记》)」,台北为台北人之所在,以此借之。
3.以作者或产地代替事物,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杜康是善於
造酒之人,故以「杜康」代酒。
4.以资料或工具代替事物,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竹
本为乐器之名,借为音乐之称。
5.部分和全体相代,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帆为船
上之器物,借代为船之全体。
6.特定和普通相代,如「三折肱而成良医。」,以三代多。
7.具体和抽象相代,如「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孟子˙离娄上》)」,小德大
德及小贤大贤都指人
8.原因和结果相代,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以倾国
代佳人。
七、排比
排比也被称为对句法、平行结构或平行构造。利用两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於表达强烈的感情,并可以提高书写风格和可读性。
1.文言文的排比: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白话文的排比:如「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丰子恺《山中避雨》)」
3.英文的排比:「The dog ran across the yard, jumped over the fence, and sprinted down the alley.」
八、对偶
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片语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後两部分密切关联,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後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1.依句型来分:
?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单句对:上下两句相对偶。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隔句对:第一句对偶第三句,第二句对偶第四句。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长偶对:奇句与奇句相对偶,偶句与偶句相对偶。例如:「亲不负楚,疏不负汉,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2.依意义来分:
?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前後两个部分构成的对偶。
?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後两部分构成的对偶。
?串对:由意义上有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後两部分形成的对偶。
九、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可分为:
1.连珠法:句与句之间的顶真。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2.连环体:段与段之间的顶真。如「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经》)」
十、镶嵌
在词语中,故意插入虚字、数目字、特定字、同义字、异义字,来拉长文句。
1.镶字:刻意用虚字或数目字,插在有实际意义的字间,来拉长词语。如「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一乾二净」。
2.嵌字:故意用特定的字来嵌入句子中。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增字:「增字」是同义字的重复。即「同义复词」,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3.配字:用一个平列而异义的字作陪衬,只取其声以舒缓语气,而不用其义,即「偏义复词」。如「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淳于意列传》)」,取「急」。
十一、错综
错综是将文句中形式整齐的行句故意抽换词面、交错语次、伸缩文句、变化句式,使文句的形式参差,词汇别异。
1.抽换词面:以其他意义相同的词语取代文句中的某些词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冥冥」与「惛惛」在此都是「专默精诚」的意思,此两词为抽换词面。
2.交错语次:将上下两文句的次序,故意弄得参差不齐。如「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曹丕《典论˙论文》),应为 「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隐约而弗务,周旦显而制礼,不以康乐而加思。」
3.伸缩文句:将字数相等的句子故意弄得字数不等,使长句与短句互相交错。
4.变化句式:将肯定句与否定句,直述句与疑问句,穿插写入。
十二、互文
互文,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後即成为一个意思,相互补足。
例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己喜,不以物己悲。
2.「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在船,客下马在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
4.「东犬西吠(归有光《项脊轩志》)」:东犬吠西犬,西犬吠东犬。
5.「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篇˙大同章》)」
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小雅˙蓼莪》)」
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十三、双关
双关语在一句话中会有很多种意思,使同一个句子可以理解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1.音义双关:利用相近字词的谐音构成多种含义。如刘禹锡所作的诗《竹枝词》末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字和「情」字谐音,字面意思是天气反覆无常,又指感情让人无法捉摸。
2.词义双关:利用同一个词的多种意思造成一个歧义句。如曹植的《七步诗》。这类双关语有时候可以看做一种譬喻。
3.句义双关: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双关到两种事物。如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说「酒店打烊我就走」,一句两义,酒店比喻人生,而不说死亡,可视为一种婉曲修辞(见十四)。
十四、婉曲
婉曲指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可分为(参考用):
1.曲折:「人地不宜。」,公文书里罢黜官员。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
的意味。例:「柳原笑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怡然,半晌方道:『炸
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
节麽?』(张爱玲《倾城之恋》)」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
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吞多吐少的语
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
行玩味领悟。如「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将天才的孤寂,婉约含蓄表达。
十五、转品
转品是一种一个字词在文句中改变了它原来的词性的修辞法。
例:
1.「公奈何不礼壮士?(宋濂《秦氏录》)」,「礼」一字原是名词而在此做动词用。
2.「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白居易《与元微之书》)」,「胶漆」、「胡越」原是名词而
在此做形容词用。
十六、象徵
象徵,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的观念,不可与借代弄混。
例如:
1.「国旗」象徵「国家」这个抽象概念。
2.「背影」象徵「父爱」这个抽象观念。(见朱自清《背影》)
3.「太阳」象徵「帝王的风采」这个抽象概念。(见《世说新语˙宠礼篇》)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象徵「不忘本」这个抽象概念。(见《古诗十九首》)
十七、引用
引用是使用名人说话、名人所提出的事、物或俗语、格言、谚语等,来支持作者的立场。
1.明引:明白写出引用的出处。
例: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使想要成佛,而不能立刻放下屠刀,那成佛的希望,不过是幻想罢了。
2.暗引:没有写出引用的出处,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例:「有风度的运动家,要有服输的精神。『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运动家正是这种君子。
(罗家伦《运动家的精神》)」
十八、类叠
类叠是指同一种字词、语句,在文章中反覆出现的一种修辞法。灵活运用类叠修辞,可使文句富有韵律感,也可帮助作者强调某些字眼。
1.叠字:同一个字词连续使用。
例: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接连使用「慢」字,用来形容「走」。
2.类字:同一个字词间隔使用。
例:柔柔的燃烧,如花;柔柔的骨肉,如雪。
→间隔使用两个「柔柔」、「如」字。
3.叠句:同一个语句连续使用。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是叠句。
4.类句:同一个语句间隔使用。
例:书只是书,汲取来的智慧与学识才是你的。书只是书,走出书房在大自然里发现另一本无形的书你才真懂得了书。
→「书只是书」是类句。
十九、示现
写作时发挥想像力,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现实情境中不闻不见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修辞。示现可使笔下事物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1.追述示现:将过去的事(物)描写得彷佛就在眼前一样。
例:华盛顿之秋有撼人的美,我似乎又看见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林肯纪念堂前,那一片色彩缤纷的林子。
→作者运用视觉感官的描写,来追述自己的经验。
2.预言示现:将未来的事(物)描写得彷佛就在眼前一样。
例:我看见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紧挨着丰美的森林,蓊葱郁勃的森林连接着富饶的城市和乡村。这时,人类创造的文明正在结出全新的果实。
→作者发挥想像力,来预言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3.悬想示现:将想像的事(物)描写得彷佛就在眼前一样。
例:春天已经破冰了。当我这麽想时,彷佛看到无边际的透明冰上,一名瘦女子悠闲的散步。
→这是「悬想」的示现。
二十、跳脱
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
1.急收:说到半路突然中断,不肯说尽,使人得其意於言语之外。
例:「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駡,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鲁迅《风波》)
2.遮断:一个人的话说到中途被另一个人的话遮拦打断。
例:「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在先敝寺十分好个去处,田庄又广、僧众极多……』」(施耐庵《水浒传》)
3.突接:折断语路突接前话,或者突接当时的心事,因此把话折成了上气不接下气。
例:「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鲁迅《故乡》)
二十一、回文
回文,亦称回文、回环,是正读反读都能读通的句子,亦有将文字排列成圆圈者,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文字游戏。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1.以字为单位:
?中文:「牙刷刷牙」、「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英文:「Was it a cat I saw?」
2.以词为单位:
?中文:「突破自我,自我突破。」
?英文:「Fall leaves as soon as leaves fall.(秋季随着落叶离去。)」
3.以句为单位:
?中文:「寂寞开在心事旁,随手种一些伤感,不让星星来窥探,找个沉默的夜晚。找个沉
默的夜晚,不让星星来窥探,随手种一些伤感,寂寞开在心事旁。(胡文龙《关怀方式》)」
?英文:「As I was passing near the jail. I met a man, but hurried by. His face was ghastly, grimly pale. He had a gun. I wondered why. He had. A gun? I wondered... why, His face was ghastly! Grimly pale, I met a man, but hurried by, As I was passing near the jail.(就在我经过监狱的时候,我遇见一名急忙的男子,他的脸像鬼魅一般惨白,他随身有的是一把手枪,我开始觉得疑惑:他随身有的是一把手枪?我开始觉得疑惑……他的脸像鬼魅一般!惨白,我遇见一名急忙的男子,就在我经过监狱的时候。)」
二十二、摹写
摹写为将人、事、物等对象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思觉的感受用文字细腻的描写。
1.视觉(眼睛):如「天刚破晓,整条街道被浓浓的白雾笼罩着。」
2.听觉(耳朵):如「小贩的叫卖声,加上广告的喧嚣声,使得街上洋溢着一片热闹的气息。」
3.嗅觉(鼻子):如「校园的玫瑰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4.味觉(舌头):如「妈妈炒的豆芽菜,辣辣脆脆的,真够味。」
5.思觉(心脑):如「孤儿院的小孩,失去父母的爱,真是可怜!」
二十三、层递
把三个以上有深浅、先後、大小等层次关系的语句,依序加以排列,称为层递
修辞法。层递修辞法可分为递升与递降两种。
1.递升:把事物依照由小渐大、由近渐远、由短渐长、由浅渐深、由易渐难的顺序排列,也
可称为阶升、递增。
2.递降:将事物由大渐小、由远渐近、由难渐易、由长渐短、由深渐浅,依序排列,又可称
为递减、阶降。
二十四、 藏词
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
1.藏头:例如-您还不错嘛,风韵犹存。(已经是徐娘半老了)
2.藏尾:例如-你简直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二十五、 呼告
对於正在叙述的事情,忽然改变原来的语气,而用对话的方式来呼喊,称之为呼告。
1.普通呼告:呼告面前的人
例:(1)诸君啊!醒醒罢!(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2)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韩愈《张中丞传後叙》)
2.示现呼告:呼告的人并不在面前,而把那个人当作在面前的呼告,带有示现的性质。
例:(1)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2)朋友,在你的人生道路,你已经跋涉过多少道路?(熊崑珍《路》)
3.人化呼告:有时呼告物,这种将物人性化的呼告谓之。
例:(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韩愈《祭十二郎文》)
(2)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余光中《地图》)
二十六、仿拟
仿拟,包含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仿拟是指单纯摹仿前人作品的「仿效」;狭义的仿拟是指摹仿前人作品而意含嘲弄的「仿讽」,「仿讽」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用崇高宏伟的文体叙述微不足道的琐事,称为「升格仿讽」。另一类是将重要严肃的论题以降格的文体来表达,称为「降格仿讽」。
1.广义的仿拟
(1)仿效(句法) 例:七月一过,蝉声便老。(仿寇准《踏莎行》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2)仿调(文章腔调)例:整治国故,必须以汉还汉,以魏晋还魏晋,以宋还宋,……。
(仿「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
2.狭义的仿拟
(1)昇格仿讽(以高说低)例: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洗碗盘。」好一番凄楚景象。
(仿《荆轲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降格仿讽(以低说高):将重要严肃的论题以降格的文体来表达,即可称作降格仿讽。
二十七、感叹
当一个人遇到令他快乐、愤怒、惊讶、悲伤、欢喜,或是厌恶的人、事、物,在写作时,把这种表现内心情感的声音描写出来,就叫做感叹修辞法。这种修辞法多用於感强烈,必须一吐为快的时候,不可硬性添加,否则会失去感人的效果。
1.赞美:例「啊!真是贴心的好孩子!」
2.感伤:例「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惊讶:例「唉唷!原来是你啊!我还以为是谁呢!」
4.愤怒:例「嘿!你是不想活了啊!」
二十八、析字
将文字的形体、声音、意义加以分析,打破固定的语意,产生翻新的效果。如在《菊花台》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後半句「秋心拆两半」指的就是「愁」字,隐喻如果被硬生生地拆散,可能再也回不去当初所想像的浪漫了。
二十九、析数
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将某一数目,有目的的拆开来加以分列,即把一个大数目变成了若干小数目的集合。析成若干可以相加或相乘的小数量,修辞学上称作「析数」。
1.相乘:
例:(1)陶渊明《责子诗》:「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3)「五五之丧」:指守二十五个月的丧期, 意即三年之丧。
2.相加:
例:(1)「有个外出谋生的姑娘,嫁给上了年纪的商人,夫妻俩返乡探亲。 老母亲看着老女婿,心中升起无名火,向女儿发问 :『女婿多大年纪?』女儿答道:『三十年前二十一。』」这「三十年前二十一」指三十加二十一,也就是五十一岁。比直接回答 五十一岁要好听得多。
(2)《民间趣聊》中收录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年」,「三七岁月」指「二十一年」,两者相加是一百四十一年。「古稀双庆」即「一百四十年」,「一度春秋」即「一年」,两者加起来也恰是一百四十一年。
三十、 移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感官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互有联系,某种感官的感觉可以引起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反映在词语的运用上,可以把描写某种感觉的词语用於另一种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就叫移觉,也叫通感。
例如: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听了她唱完这首歌,我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老残游记》)
例1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的歌声,即把描写听觉的词语移用於嗅觉。其所以能够产生
这种移觉,是因为在微风中散发的荷花的缕缕清香与在微风中传播的远处的阵阵歌声,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相似点。
例2将听觉上的感受,先比作触觉上的感受——熨斗熨过似的伏贴,再比着味觉上的感受——吃了人参果似的畅快。
三十一、 倒反
倒反,修辞学的一种,主要是以与陈述事实相反的言语来突显事实的重要。
1.倒辞:把正面的意思倒过来说,中间没有讽刺的意思,通常是因为情深难言,或嫌忌难说。
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朱自清《背影》)
2.反语:语意不但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讥刺等意思的倒反语。如「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肥病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史记˙滑稽列传》)
三十二、飞白
「飞白」是指「明知所写的人物在发音、写字、用词、造句和逻辑(事理)方面有错误,故意仿效错误的原样记录下来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飞白,能逼真地刻划人物形象,有的还可以产生幽默讽刺的效果。「飞白」多半使用在古典小说里,尤其是人物间的对话,如《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麝月骂晴雯」,以增加唐突的趣味性。飞白较少出现在古代诗人词家笔下,除非是後人手抄时的笔误,仅有在诗词里兼用方言俚语的,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不上船」即为俚语。
「飞白」,明知是说错或写错,却故意将错就错。透过表层的错误语词,传达荒谬信息,来突显该信息不具有可信度,进而诱发读者去思索深层语意里的真实信息,至於诙谐逗趣则是「飞白」附带而来的「笑果」,它能提神醒脑,但只是作用不是目的。
三十三、节缩
又称「节短」,为语文之整齐化或简捷化而将姓名、书名、字号、官名、諡号等名词节短。
如「公共汽车」成了「公车」、「王导曰…」成了「王曰…」。
三十四、警策
语简言其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如「早起的才有虫吃!」、「人怕出名,猪怕肥。」、「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等等。
三十五、省略
前文提过,後文给予省略主词或受词的方法称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见渔人」省略主词「村民」,「具答之」省略主词「渔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