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
2011-12-03 09:19:56 来源: 点击:
《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着。这是黄春明第一本出版的作品,为其在报刊杂志所发表的短篇小说作品结集。1969年仙人掌出版社发行初版,1985年大林出版社再版,2000年皇冠出版社改版,为『黄春明典藏作品集』之第二册。仙人掌版收录〈鱼〉、〈溺死一只老猫〉、〈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癣〉、〈儿子的大玩偶〉6篇,是集中在1967、1968两年发表的作品。皇冠的改版则将〈鱼〉、〈溺死一只老猫〉、〈癣〉收入作品集第一册《莎哟娜啦?再见》,〈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则收入第三册《看海的日子》,而第二册《儿子的大玩偶》除了〈儿子的大玩偶〉一篇外,加入了〈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一顶帽子〉、〈我爱玛莉〉、〈甘庚伯的黄昏〉、〈玩火〉、〈两万年的历史〉、〈鲜红虾─『下消药仔』这个掌故〉、〈把瓶子升上去〉、〈清道夫的孩子〉等九篇,以1956年的〈清道夫的孩子〉为本书中最早篇目、也是黄春明第一篇发表的作品,1977年发表的〈我爱玛莉〉为本书中最晚篇目。在这些作品中,黄春明透过不同世代的人物角色:固持传统文化的老一辈、迫於现实只得低头的中年人、在家乡承袭传统教养却於城市遭遇价值挑战的年轻人、甚至是透过纯真的眼睛正要认知世界的孩子,以其同情的笔法,写出这些人物在卑微情境中所映现出人性善良与忍耐的特质,同时也体现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型步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过程中,人因与自然、乡土情义断裂而产生情感与道德价值上种种的不适应,往往为了实现情义伦理,本能的与命运抗衡,然而却在现代文明建立的价值观中成为被牺牲的一群。在台湾1960年代,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文学氛围下,黄春明藉着人物的心理独白、场景的跳接、象徵的运用等艺术手法,批判外来的资本主义,而不选择去冲撞更为敏感争论的议题,将岛内的人纠合成为同一阵线,是故在1970年代乡土文学两派阵营的对峙中,黄春明的作品关怀取向能为双方阵营所接受,而在台湾文学主体意识确立後,其作品甚至选入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学习教材。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顶帽子〉、〈苹果的滋味〉等三篇小说由吴念真改编为『儿子的大玩偶』三段式电影,并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分任导演合拍而成,搬上银幕,由中国电影公司发行,却因政治干预而在两大报引起大幅讨论。不但为台湾新电影打响了头阵,形成一股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浪潮,黄春明小说〈看海的日子〉、〈莎哟娜啦?再见〉、〈我爱玛莉〉、〈两个油漆匠〉也因此陆续搬上银幕。(陈惠遥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八通关种种
下一篇:六○年代文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