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淑慧。2007。《台湾清治时期散文的文化轨迹》。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 *黄美娥。2005。〈台湾古典文学史概说1651-1945〉。《台北文献直字》,151:215-269。
- *许俊雅编。2004。《讲座FORMOSAL:台湾古典文学评论合集》。台北:万卷楼。
-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 *许雪姬。1998。〈林献堂着「环球游记」研究〉。《台湾文献》,49(2):1-33。
清初台湾纳入版图,许多文人怀着想像与好奇的心态,以旅游书写的形式来表现,呈显清治前期散文的特色。如:季麒光《台湾杂记》、徐怀祖《台湾随笔》、郁永河《裨海纪游》、吴桭臣《闽游偶记》、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蓝鼎元《东征集》、翟灏《台阳笔记》、朱景英《海东札记》、朱士玠《小琉球漫志》等。因这些作者身分的差异,及写作年代背景的不同,字里行间显现叙事者对异地的认知,并透露与观察对象的权力关系。
清治中期台湾在地士绅参与讲学及社会救济的情形已渐普遍,又因民变、械斗频繁,散文也触及这些社会议题的探讨。如:郑用锡〈劝和论〉是因闽、粤分类械斗次数频繁,作此文以劝导居民和睦相处,凝聚命运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曹敬〈问风俗〉有异曲同工之效,希望以普及教育的方式消弭械斗风气。林豪《东瀛纪事》则是以叙事文的形式,意图再现戴潮春事件。姚莹《东槎纪略》中,对於械斗的题材有相当多的书写。施琼芳的〈育婴堂给示呈词〉则是知识分子监於溺女现象,呼吁乡亲共同响应筹建育婴堂,并宣扬尊重生命的理念。澎湖文士蔡廷兰《海南杂着》描绘越南人文景观及社会风俗,呈显越南政教风俗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
清治後期通商港埠陆续开放後,台湾与世界的关系愈趋复杂。因社会变迁迅速,文人多直率发表对政经局势的评论,及对文化变迁的省思。1875年(光绪元年)吴子光《一肚皮集》批判当时的文风和政事;李春生《主津新集》中的〈台事〉7篇则是对牡丹社事件後台湾政经局势变化及关於夷夏的论述,显现其富强的变革观。在台官员的奏议类文集方面,如沈葆桢、刘璈、刘铭传等奏摺,皆载录台湾清治末期洋务运动的变革。此外,唐赞衮《台阳见闻录》承袭传统笔记体裁,采分目的方式叙述,显现了清治後期物质文化变迁的情况,并描述当时台湾与各国在宗教、外交、商业等国际事务关系的明显转变。吴德功的《戴案纪略》、《施案纪略》记录了清治晚期的民变始末以及教化论述,并对民变人物多所评论;而《让台记》则有清朝割台到武装抗日的观点诠释。
世纪之交的文人如吴德功《瑞桃斋文稿》,李春生《东游六十四日随笔》、《东西哲衡》,洪弃生的《瀛海偕亡记》、《寄鹤斋古文集》、《八州游记》等,着作甚丰且风格多元。
日治时期仍有一批文人持续用文言文创作,如林维朝《劳生略历》、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谢汝铨《雪渔文集》、连横《雅堂文集》、林幼春《南强文录》,以及郑坤五、张纯甫等人的文集。此外,蒋渭水〈狱中随笔〉、〈入狱感想〉、〈送王君入监狱序〉的寄托讽喻手法,以及王敏川作品中对台湾教育、人权、法治等文化论述,皆展现日治时期台湾古典散文的风貌。林献堂《环球游记》描绘了作者游历伦敦、巴黎、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美国等地的见闻,呈现游记的多重面向。另外,林资修(幼春)与蔡惠如等人共组的「台湾文社」,以及彰化「崇文社」等文艺团体,仍为旧文人提供发表散文的园地,对於提振台湾的古典散文有一定的贡献。
台湾古典散文史料可由《台湾文献丛刊》、《台湾文献汇刊》、《台湾先贤诗文集》、明清《实录》与《明清史料》等档案,以及《台湾史料集成》、日治时期的报纸与杂志刊物等文献搜寻。除了文集或是珍藏於民间的手稿外,在《台湾日日新报》的汉文栏或《台湾民报》等报所载的小品文,以及《台湾文艺丛志》或日治时期《风月报》文艺杂志中所录的古典散文,也蕴藏了许多研究的素材。2006年出版的《全台文》,内容包括以台湾为主题的文集、杂记文,以及收录於《台湾日日新报》、《三六九小报》、《风月报》的古典散文,全套书共75册。
中文关键字: 旅游书写 , 教化 , 论述 , 风土民俗
英文关键字Travel Writing , Civilization , folk custom , Discourse , Manners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