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
2011-12-03 09:22:55   来源:   点击:

    乡土文学论战 1977、1978年间,以批判现实精神、阶级相关议题为主要焦点的一场论战,其间并有部分言谈抨击地域主义、分离主义倾向。1977年初,针对乡土文学的批判即已初现端倪,从而逐渐区隔为支持乡土文学之批判现实精神者,以及质疑乡土文学流於工农兵文艺附庸者。一般认为,论战正式点燃於1977年8月间彭歌、余光中相继发表於《联合报?联合副刊》上头的〈不谈人性?何有文学〉与〈狼来了〉,1977年8月29至31日的「第二次全国文艺会谈」结束一个月内则是讨论的高峰,最後在1978年1月18、19两天的「国军文艺大会」上,由当时的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王昇发表呼吁团结的演讲中暂告结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叶石涛发表於1977年5月《夏潮》的〈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尝试将台湾乡土文学置入当时的讨论脉络之中,但随即有陈映真同年6月〈「乡土文学」的盲点〉之直接回应,因此直到八○年代初,台湾意识与台湾乡土文学的论述方有更进一步的发挥。至於暂告结束的乡土文学论战,则进一步衍生为1978年间针对「现代化」与民族主义问题的热烈讨论。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可说是战後台湾文学书写、论述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关键之一。乡土文学论战正式掀起讨论热潮之後,主要的分歧点大致集中在阶级议题的交锋,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立场。倾向国民党官方意识型态的论者,强力批判乡土文学阵营中的工农兵文学、阶级言谈,同时亦有若干篇章将矛头指向地域主义、分离意识,发表刊物大致集中於具有党政军色彩与联经系统的报刊,诸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青年战士报》、《联合报》、《中国论坛》,部分文字则刊於《中华文艺》月刊、《国魂》月刊、《新文艺》月刊。较具代表性的言论於1977年11月由彭品光编集为《当前文学问题总批判》。除彭歌、余光中与诸报刊社论之外,批判乡土文学的重要论者尚包括银正雄、朱西甯、尼洛、周锦、陈纪滢、尹雪曼、冯放民、孙伯东(孙震)、王文兴等人。相对於此,乡土文学阵营及其同情者主要承继并放大七○年代初期一系列内外变局下逐渐勃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文艺理念上驳斥六○年代新兴的现代主义,在文化观点上抨击欧美资本主义生活模式,并将之扩大为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诠释基础,从而积极提倡具有批判现实视野的乡土文学精神,文字散见於《仙人掌》、《夏潮》、《中国时报》、《中国论坛》、《中华杂志》、《台湾文艺》。较具代表性的文字则由尉天骢编入1978年4月出版之《乡土文学讨论集》,论者如陈映真、王拓、赵光汉、尉天骢、胡秋原、蒋勳、王晓波、侯立朝。(蓝建春撰写)

    参考资料

    1. 蓝博堂《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及其余波(1971~198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论,1992
    2. 翁慧雯《文学与政治:七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台大社会所硕论,1994
    3. 何永庆《七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研究》文化中文硕论,1995
    4. 杨晓琪《七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暨文学场域的变迁》暨南大学中文硕论,2002
    5. 陈正醍〈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暖流》2卷3期,1982.9
    6. 叶石涛〈乡土文学论战十年〉,《台湾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
    7. 林载爵〈本土之前的乡土〉,《台湾乡土文学皇民文学的清理与批判》曾健民等编,人间出版社,199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都
下一篇: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