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光
2011-12-03 09:23:28   来源:   点击:

    (1819,中国广东~1883,台湾台中)台湾清领时期客籍古典散文家、诗人、史学家、经学家。

    字芸阁,1819年(嘉庆24年)5月5日生於广东省嘉应州(今中国广东省梅州市),晚年亦自号铁梅老人(《一肚皮集》卷七〈求田问舍记〉)、铁梅道人(《一肚皮集》卷八〈雷同说〉)、铁梅老子(《一肚皮集》刻本署名),卒於1883年(光绪9年)4月11日,享年65岁。

    6岁入学,受业於吴应台、汤其珍、宋其光等宿儒,除了举业之外,亦广博涉猎经史子集各类文献,所作古文为乡贤所赞赏。其塾师宋其光在他游台之前说:「子将有万里之行,挟此才具,必能光大门闾,今以吾名贶子。」此即其得名由来(见《一肚皮集》卷四〈宋心珠先生传〉文後识语)。

    1837年(道光17年)首度来台,结识三角庄(今台中县神冈乡三角村)富户吕世芳,一见如故(日後成为世交)。1839年二度来台,寓居岸里社(今台中县神冈乡岸里村),接触到当地的巴宰族(Pazeh,属平埔族),应即後来撰写〈记番社风俗〉廿二篇(《一肚皮集》卷十七)的创作因缘之一。1842年第三度来台,初依其姊,後依堂伯吴象贤。

    1848年(道光28年)台湾道徐宗干到任,主持该年岁考,吴子光获取为一等,补台湾府学廪生。大约从1851年(咸丰元年)开始,屡次西渡福州省城参加乡试,惜皆不售。1862年戴潮春事起,避乱依弟侄以居。1865年(同治4年)中式己丑科补行甲子科乡试第53名举人,返台後仍以课徒为生。翌年,吕世芳之子吕炳南筑成筱云山庄,中有典籍数万卷,乃台湾清领时期最负盛名之藏书楼,吴子光悠游其间,获益甚多。

    1869年淡水同知陈培桂就任,对吴子光古文极为赏识,曾道:「此煌煌者,直接有唐三百年古文真气脉,而世人不知为可叹也」(见《经余杂录》卷四〈书茅选八大家文集後〉),翌年邀其协助编修《淡水厅志》,後因故改聘杨浚总其事,吴子光以理念不合而求去,但技痒不已,仍撰拟〈职官序〉、〈典礼序〉、〈名宦序〉、〈艺文序〉、〈孝友序〉、〈节烈序〉、〈学校序〉、〈乡贤序〉、〈屯政序〉、〈物产序〉、〈仙释〉、〈方技〉、〈兵燹〉、〈御番〉、〈设隘〉、〈番族〉、〈社学〉、〈义民〉、〈海防〉、〈佛寺〉、〈道教〉、〈多男〉、〈人伦盛事〉、〈师巫〉、〈男女〉、〈犵狫客民〉、〈民籍〉、〈台俗〉共28篇,皆收入《一肚皮集》卷十八,他在〈淡水厅修志试笔序〉自道:「此後苟有长吏可语史学者,当抱此册出为印证,任海内外具千手眼人辨之」(见《芸阁山人集》)。

    1876年(光绪2年)届会试之期,因文书迟至而无法与其他举人搭乘公家船只赴考,乃束装前往沪尾(今台北淡水),於商舶之中等候发船,结果因狂风怒涛旬余,难以成行(《一肚皮集》卷六〈沪津舟中候风记〉),自叹运蹇时乖,「自此无意应进士举矣」(《一肚皮集》卷三〈寄徐次岳孝廉书〉)。隔年应聘主讲文英书院(吕炳南创建,今岸里国小校地),门下桃李争妍,杰出弟子有吕炳南三子——汝玉、汝修、汝成(有「海东三凤」之称)、丘逢甲、谢道隆、傅于天、吴茂郎(吴子光之侄)等,对地方文风之提倡极有贡献。

    吴子光在1878年预定遗嘱,共有八条:戒停丧、戒厚葬、戒营斋、戒野祭、戒虚文、戒刻薄、戒恶习、戒废物(《经余杂录》卷十二),表达对生死的旷达以及对子孙的殷勤教诲。五年後逝世,门人吕汝玉、汝修、锡圭兄弟以师礼葬之。

    着有《一肚皮集》、《小草拾遗》、《三长赘笔》、《经余杂录》、《芸阁山人集》等 ,苗栗作家王幼华曾说:「苗邑地区在有清一代他不但是文献初祖,以其作品的富厚,称之为第一大家,也当之无愧。」(《苗栗县文学史》) ,洵为确当之评。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在1959年选录其着作中有关史事者,辑为《台湾纪事》出版;中华民国史蹟研究中心於1979年将其稿本全数影印出版,题为《吴子光全书》;龙文出版社在2001年则将《一肚皮集》刻本重印出版,并附《小草拾遗》、《经余杂录选》以及《芸阁山人集》抄本影印。文听阁图书公司於2007年将《一肚皮集》重新排印断句,并连同与刻本一起印行出版,收在《全台文》10-13册。许俊雅则编校其诗作,共得83首,收录於施懿琳主编《全台诗?第陆册》(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  

    中文关键字: 台湾文学 , 台湾古典散文 , 台湾古典诗 , 客家

    英文关键字Taiwan Literature , Taiwan Classical Essay , Taiwan Classical Poem , Hakka

    参考资料

    1. 吴子光,《台湾纪事》,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
    2. 吴子光,《吴子光全书》,台北:中华民国史蹟研究中心,1979。
    3. 陈炎正,〈吴子光先生年谱〉,《台湾风物》,第29卷2期,1979年6月,页14-20。
    4. 郑喜夫,〈吴芸阁先生年谱初稿(一)〉,《台湾风物》,第31卷1期,1981年3月,页72-103。
    5. 郑喜夫,〈吴芸阁先生年谱初稿(二)〉,《台湾风物》,第31卷2期,1981年6月,页101-124。
    6. 郑喜夫,〈吴芸阁先生年谱初稿(三)〉,《台湾风物》,第31卷3期,1981年9月,页81-91。
    7. 郑喜夫,〈吴芸阁先生年谱初稿(四)〉,《台湾风物》,第32卷1期,1982年3月,页98-101。
    8. 郑喜夫,〈吴芸阁先生年谱初稿(五)〉,《台湾风物》,第32卷2期,1982年6月,页45-72。
    9. 张永堂,〈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吴子光先生〉,《台北文献》,第63、64两期合刊,1983年6月,页63-77。
    10. 施懿琳,《台中县文学发展史》(台中: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5),页49-51。
    11. 林敏胜,〈吴子光与《一肚皮集》〉,《中兴史学》,第3期,1997年5月,页21-47。
    12. 莫渝、王幼华,《苗栗县文学史》(苗栗:苗栗县立文化中心,2000),页109-110。
    13. 吴子光,《一肚皮集》,台北:龙文出版社,2001。
    14. 陈运栋,〈山城文献初祖——芸阁山人吴子光举人〉,《苗栗文献》,第1期,2001年3月,页80-82。
    15. 陈运栋,〈山城文献初祖——芸阁山人吴子光举人〉,《苗栗文献》,第1卷15期,2001年3月,页80-82。
    16. 张子文,〈吴子光〉,张子文、郭启传、林伟洲合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国家图书馆,2003),页130。
    17. 田启文,〈吴子光古文理论介析〉,《台湾古典散文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125-151。
    18. 施懿琳主编,《全台诗?第陆册》(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页377-400。
    19. 顾敏耀,《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桃园: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页133-176。

    延伸阅读

    1. 黄恒秋,《客家台湾文学论》,苗栗:苗栗县立文化中心,1992。
    2. 黄恒秋,《台湾客家文学史槪论》,台北:客家台湾文史工作室,1998。
    3. 邱彦贵、吴中杰,《台湾客家地图》,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1。
    4. 田启文,《台湾古典散文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5. 邱春美编着,《客家文学导读》,台北:文津出版公司,2007。
    6. 许俊雅,《瀛海探珠——走向台湾古典文学》,台北:国立编译馆,2007。
    7. 黄美娥,《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作家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7。
    8. 薛云峰,《快读台湾客家》,台北:南天书局,2008。
    9. 施懿琳主编,《全台诗?第陆册》,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
    10. 顾敏耀,《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桃园: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台湾外记
下一篇:台语「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