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史序说
2011-12-03 09:23:47 来源: 点击:
〈台湾文学史序说〉 黄得时(1914.11.5~1999.2.18)作,原为日文,刊登於《台湾文学》第三卷第三号 (1943年7月);战後由叶石涛译为中文,先刊载《文学台湾》(第21期,1997),而後收於其编译之《台湾文学集2:日文作品选集》(春晖:1999),为首篇定义并探讨台湾文学史之文,亦是「黄得时未完成的《台湾文学史》」之导论(叶石涛语)。黄得时有四篇与台湾文学史相关的文章,分别为〈挽近台湾文学运动史〉、〈台湾文学史序说〉、〈台湾文学史──明郑时代〉以及〈台湾文学史──康熙、雍正年代〉;而预告将发表的〈台湾文学史──乾隆、嘉庆时代〉并未出现。〈台湾文学史序说〉全文分六部份。首先论及台湾文学史应讨论作者之「出身地域」及其「文学活动」情形,并藉此来界定台湾文学的范围,亦即从创作者的属性出发,来建构明郑以来的台湾文学,从中亦可看出台湾文学随着政治及历史变动而有其不确定性的发展;其次以法国哲学家、评论家泰纳(Hippolyte Taine, 1828~1893)所提文学构成的要素,即种族、环境、历史三项,来凝视台湾文学於清朝文学、明治文学中并不存在之独特性,并以此阐明即将到来的崭新文学之意义。第三至五段由「郑氏时代」、「康熙、雍正时代」、「乾隆、嘉庆时代」、「道光、咸丰时代」、「同治、光绪时代」;顺着朝代更迭及历史脉络往下论述,提出明郑时期来台之遗臣呈现无祖国的文学样貌,而清朝文人赴台任官,其掌握台湾风俗人情,则有浸淫於异国情调的现象。黄氏於行文中尤其提出本土诗人作为主轴铺陈,以刻意但不着痕迹的技巧,将台湾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的立场来论述台湾古典文学。末段阐述「改隶以後」,亦即当时之日本政府统治时期的文学,除延续传统古典诗文书写系统之外,有日本文学及中国白话文学引进,使得台湾文学型态愈见多元而复杂。对於定位不断争议的台湾文学,黄得时於日治时代便能以作家的「作家地域」及「文学活动」做为文学史范围与对象的分野,实属用心,且相当有技巧地避开敏感当时敏感的时代与政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黄氏讨论台湾文学史已触及国家定位的问题,例如其提出郑氏王朝为一独立之东宁国、清朝亦为明确国家,但文中出现数次「本国」一词,若以当时时代背景而言,所指应为日本国;而在文中黄氏亦谓:「要撰写台湾文学史的话,若那文学活动在台进行,那麽不管是原住民或本国人,我们相信应相等的列入文学史的范围内这才才是正当的。」其中「本国人」的指涉则显得暧昧,但叶石涛於战後则将「本国」译为「中国」,则稍稍限制了解释此文的想像空间,黄得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撰写台湾文学史时,其遣词用字极其用心良苦,日後重新审视时,黄氏此文在文学史书写上则更具实质意义。(吕美亲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吴新荣
下一篇:司马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