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203.71.72.230/teach/chinese/%E7%99%BE%E6%9C%AC%E5%A5%BD%E6%9B%B8/百本好书/周梦蝶世纪诗选.htm
-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91%A8%E5%A4%A2%E8%9D%B6
-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2.html
- 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365
周梦蝶的祖父是晚清的秀才,父亲早逝,由母养大,因家庭贫穷,养成他寡言少语,自小攻读私塾,紮下良好的古文基础,初中毕即辍学,成为图书管理员及小学教员各一年。直至1947年进宛西乡村师范,随後参加青年军,次年随青年军二○六师工兵营来台,直至1956年自军中退伍。
1959年起,周梦蝶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馆附近摆书摊维生,专卖诗集和纯度极高的文学作品,当时有不少自费出版的书和卖不出去的杂志,都是交给周梦蝶代销,所以当时吸引了许多向往文学的青年男女伫足在他的书摊前,也使武昌街头成为六○、七○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直到1980年,周梦蝶因胃疾而结束摆书摊卖书的工作,现因衰病,蛰居新店五峰山下,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摆书摊时,周梦蝶认识了覃子豪、余光中等人,而加入「蓝星诗社」,并且在1959年由蓝星诗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孤独国》,奠定了诗人地位。
《孤独国》是周梦蝶最重要代表作,将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融入他的诗中,特别是在《孤独国》的扉页上,更以奈都夫人的话,题「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正是周梦蝶创作心境与艺术风格的概括。
1965年,周梦蝶再出版第二本诗集《还魂草》深获好评。然而经过近三十年的沈潜,直到2002年,周梦蝶才终於又出了《约会》及《十三朵白菊花》两本的新作,重回文坛。
平日钻研佛经的周梦蝶,也将佛理容入其创作中,呈现出诗思与禅意的结合,而为其诗作的另一大特色,如<还魂草>、<菩提树下>、<孤峰顶上>;而<囚>、<天问>等师,则是将自身悲苦的心境毫不保留地呈现在诗作中;此外,在周梦蝶的诗作中,也常见到其对於时间、生 命、死亡的思索。写作手法上,周梦蝶则常使用用典、悖论与黑色修辞法,更烘托出苦涩沉重的诗作风格,充满独特个人风格。中国学者刘登翰也曾说:「周梦蝶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融入周梦蝶的诗中,使他的诗沉郁凝重,虽然他同为蓝星的成员,但是却大大迥异於覃子豪、余光中等繁复、瑰丽、轻盈。」
周梦蝶的得奖纪录
1. 中国文艺协会新诗特别奖,1967年6月12日。
2. 笠诗社第一届诗奖「诗创作奖」,1969年6月15日。(锺鼎文先生颁赠)
3. 78年度中央日报文学成就奖,1990年1月6日。(余光中先生颁赠)
4. 第一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文学类」奖,1997年9月30日。(李登辉总统颁赠)主办单位赞词,「周梦蝶先生作品,无论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均能体现东方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美学的风貌,将禅理与道家的精神,融入闳远深沉的诗作之中;既有民族历史宏观的映照,也有生命现实微观的参透,更表现出中国文人为文学奉献、笃行善道的执着与风骨。人格风格高度统一,文学哲学浑然一体,建构出一个完整的心灵世界。在当今文坛,以苦行坚持个人情志、完成文学事业、淡泊自持、无怨无悔如周先生者,洵属少见。─1997年8月16日」
5. 中国诗歌艺术学会第四届诗歌艺术贡献奖,1999年。
6. 《孤独国》膺选为「台湾文学经典」,1999年2月。
除诗作之外,周梦蝶也曾於《联合报》副刊撰写专栏「风耳楼尺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