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树森。2002。〈夏(志清)公与张学〉。《联合文学》,18(7):153-154。
- 王德威。2002。〈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典范: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联合文学》,18(9):141-152。
- 方美芬。1999。〈西方汉学重镇的掌舵人:夏志清〉。《全国新书资讯月刊》,5:12-14。
- 吴晓东。〈小说史理念的内在视景: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文学网,「论着评介」。2008年7月3日读取。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4483。
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对於中国古典小说以及晚清小说也有重要专论,同时从事散文写作。其着作包括英文专书《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以及《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夏志清文学评论集》、《鸡窗集》、《印象的组合》等等。
夏志清最大的贡献,在於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61年由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出版,综论1917年文学革命至1957年反右运动约半世纪间,中国小说的传承与流变。该书出版後受到广泛讨论,且成为不少欧美大学相关课程的教科书。以作家专论为主要论述方式,19个章节中以单一作家为章节名称者占了10章,这些人即是他所认定的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同时,高度肯定当时被中国、台湾忽略的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3位小说家,此後关於这3位作家不绝如缕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以夏志清为滥觞。此作虽然有其意识型态上的囿限,但在当时海外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仍在当时台湾或中国的官方说法之外,开启了文学史视野重估的作用。
《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後,捷克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s?k)评论该书,引发与夏志清的笔战。除了两人对鲁迅、丁玲、蒋光慈等作家的评价不同,普实克亦认为夏是以政治意识形态区分作家,带有浓厚的反共意味;再者,普实克倾向以中国文学内在传统的转变来解释现代文学的生成,夏则倾向以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碰撞来解释,也是争端焦点。另外,普实克亦指责夏「以文学批评代替文学史」,重个别作家之评价,而少文学史本身注重的脉络探索。他们之间的论争,使得各自的文学史视野更清晰地展现出来,也提供了另外的思考。王德威认为,「後之来者必须在充分吸收、辩驳夏氏的观点後,才能推陈出新,另创不同的典范」。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做为开山地位的着作,虽然受限於时代与个人之处,却也开启了诸多议题,在开发、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上,功不可没。
中文关键字: 文学史 , 张爱玲 , 鲁迅 , 普实克
英文关键字literary history , Eileen Zhang , Lu Xun , Jaroslav Pr?s?k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