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
2011-12-03 09:27:49   来源:   点击:

    夏济安,原名夏澍元,字济安。1916年生於江苏省吴县,1940年毕业於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此後,曾分别任教於光华大学、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新亚书院等校,但都为时甚短。1950年,时年三十四岁的夏济安辗转由香港赴台,任教台湾大学外文系,直至1959年2月。任职台大期间曾由台北美国新闻处安排,於1955年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院深造半年,1956年主编《文学杂志》,1959年以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再度离台赴美,先後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从此留驻美国,未曾返台。1965年不幸以脑溢血不治去世,得年49岁。

      夏济安除了是大学教授,更身兼翻译家、评论家和编辑於一身,但夏济安的着述不多,擅长於西方理论、翻译及文学评论,以齐文瑜为笔名翻译西方作品。在上海时期曾零星发表一些西洋文学的译作和短篇介绍文章,来台以後才有中英文着作、翻译及编辑文章出版,其文章大多散见於《自由中国》、《文学杂志》等期刊中。夏济安过世後,将作品蒐集出版《夏济安选集》,尔後胞弟夏志清将其日记整理,出版《夏济安日记》。

    由夏济安担任主编的《文学杂志》以冷静理智的文学风格独立於嘈杂的五○年代文坛,成为台湾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论坛。诚如刘绍铭先生所言:「先生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当然是来自他所创办的《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在台湾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在於三方面:一是在官方以强势政策主导文艺发展的五○年代里,《文学杂志》能以忠於「文学」的坚持,突破意识形态圈限,严肃地进行文学研究、翻译与创作;二、除了译介西方理论外,夏济安更实际运用於文学批评之中,他在1956年发表〈评彭歌的《落日》兼论现代小说〉,首先以现代小说的技巧评论文学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颇受非议的年代,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开新批评风气之先;三是发掘培养了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李欧梵、丛苏等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而这批年轻作家,不仅合作创办六○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并且以其优异的创作成果,共同缔造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辉煌时代,在「风气的树立」和「人才的栽培」上贡献良多,当时亦有许多作家和评论家曾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奠定六○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契机。

    参考资料

    1.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1987
    2. 刘绍铭,《吃马铃薯的日子》,台北:晨钟,1970
    3.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第十三章:横的移植与现代主义之滥觞〉,《联合文学》第202期,2001
    4. 梅家玲,〈夏济安、《文学杂志》与台湾大学--兼论台湾「学院派」文学杂志及其与「文化场域」和「教育空间」的互涉〉,《台湾文学研究雧刊》创刊号,200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失声画眉
下一篇:地毯的那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