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扁的玫瑰花
2011-12-03 09:28:37 来源: 点击:
〈压不扁的玫瑰花〉 作者杨逵(1906.10.18~1985.3.12)。小说原名为〈春光关不住〉,最初刊载於狱中刊物《新生月刊》(1957年6月)。1949年上海《大公报》转载杨逵〈和平宣言〉一文,此事件触怒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导致杨逵於同年「四六事件」中被捕并遣送绿岛服刑,至1961年才出狱;〈春光关不住〉即其於绿岛服刑期间所写。「政治犯」的标签使得杨逵的创作在战後长期被视为禁忌,直到七○年代中期才又被提起,1979年由林梵(林瑞明)所撰之《杨逵画像》出版,为第一本台湾文学家传记专着,更标举了杨逵的文学成就。1976年〈春光关不住〉因小说内容呈现之主题符合当时官方意识型态,被国立编译馆选入国中国文教材第六册,作者乃用本名「杨贵」。但因编选者认为「春光关不住」之名不雅而改为〈压不扁的玫瑰花〉。战前杨逵以小说〈新闻配达夫〉(送报夫)入选东京左翼杂志《文学评论》,是首位台湾作家登上日本文坛者,而战後则是首位日治时期作家作品被收录於教科书者,至此杨逵的文学声望再次受到高度瞩目,并有了「压不扁的玫瑰」的称号。〈压不扁的玫瑰花〉以第一人称观点,叙述日治末期一位数学教师被派任带领青年参与「皇民础石」的工作,如实描述台湾人被迫投入二次世界大战的辛酸,以及学生们必须荒废课业并於劳动中成长的痛苦。内容虽无一字抗议或谴责,却隐含对日军暴政统治的控诉及批判。数学教师帮学生林建文在水泥块下挖出一株玫瑰花,并替他带回给独守家中的姊姊,姊姊寄信给建文,说花朵移植黄花缸且盛开绽放,此处的黄花缸即为「黄花岗」的隐喻,後来姊姊不但与黄花岗的革命青年成为同志,最终还结为夫妻。「压不扁的玫瑰花」即代表克服艰苦环境而能如愿回归祖国之意。沉重的水泥块终究关不住春光,重压下的玫瑰总能找到小小细缝抽出它的枝条、还长着这麽大一个花苞,象徵台湾人在日本军阀铁蹄下展现着坚忍不屈的毅力,也延续杨逵自日治时期以来一贯的写作精神,且透露出七○年代台湾社会所标举之强烈的「民族意识」。自称「人道的社会主义者」的杨逵,是致力将文学与社会运动结合的实践家,终其一生不断对抗不公不义的政权,日治时期共坐十次的牢,战後也因政治因素坐了十二年的牢,然而他始终坚持理念,「压不扁的玫瑰花」也正是杨逵其人与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写照。(吕美亲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女人国传说
下一篇:梦回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