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永福
2011-12-03 09:32:00   来源:   点击:

    诗人、小说家。号永州,笔名田子浩、EF生(E是永,F是福)。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明治大学文艺科毕业,受业於山本有三、横光利一、小林秀雄等人。1933年参加由苏维熊、张文环等人成立的「台湾艺术研究会」,创办《福尔摩沙》。1935年自日返台,担任台湾新闻社记者,1941年参加张文环等创刊之《台湾文学》,并於同年加入《民俗台湾》为同仁。先後任职於大东信托嘱托(後更名为台湾信托)、中国化学制药及新光产物保险。曾获「亚洲诗人贡献奖」、「台湾文学牛津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因语言隔阂,创作中断20年,1966年再度出发,该年3月参加东京浅田雅一主导的月刊杂志《からたち》,1967年担任该志台北支部长,并加入「笠诗社」。1968年与吴建堂创办「台北歌坛」,也开始创作新诗。1970年主编台北短歌会第一集及台北俳句会第一集。1971年参加东京中阿干子、山英子的短歌志《ぉだまき》、东京东旱苗主编俳句志《七彩》为同仁。1975年台北俳句集、台北短歌集陆续出版。1977年,接任《台湾文艺》发行人。1978年设立「巫永福评论奖」。1993年9月为永续巫永福评论奖等文化活动,成立「财团法人巫永福文化基金会」。1995年後分为三大奖:「巫永福评论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及「巫永福文化评论奖」,奖掖诸多研究者与创作者。

    战前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其〈首与体〉、〈山茶花〉描述知识分子认同的矛盾,被誉为颓废文学的起源。小说中对於父子关系、人性的光明与黑暗面也有所叙述,篇数虽然不多,但创作视角别具特色;诗作部分以〈祖国〉、〈遗忘语言的鸟〉等批判意味强烈的诗较为人称道。

    巫永福曾经发表过的刊物,战前有《福尔摩沙》、《台湾文艺》、《台湾文学》等,战後作品则多发表於《笠》诗刊,由「笠」诗社结集出版,并於1996年出版《巫永福全集》,2000年再出版3册补编,2005年另出版《巫永福小说集》。

    巫氏曾自言自己的作品深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由於语言受限,1945年之後创作多以新诗、评论为主。战前的诗作呈现艺术性高於主题性;战後则是主题性高於艺术性。从大量诗作对现实的批判及事件的忠实记录,可以看出巫氏从新感觉派到写实主义间的转变,是日治以来重要的作家。

    中文关键字: 台湾艺术研究会 , 巫永福评论奖 , 巫永福文学奖 , 笠诗社 , 福尔摩沙

    参考资料

    1. 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编。1997。《福尔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学会议:资料汇集》。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
    2. 张恒豪。1997。〈触探台湾人文的深层记忆:「巫永福全集」出版的寓义与阙失〉。收於《福尔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学会议资料汇集》。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编。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
    3. 陈芳明。1997。〈史芬克司的殖民地文学:「福尔摩沙」时期的巫永福〉。收於《福尔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学会议资料汇集》。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编。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台湾文学系。
    4. 许惠玟。1998。〈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诗研究〉。硕士论文,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5. 许惠玟。2002。〈巫永福战前小说分析〉。《中国文化月刊》,263:92-111。
    6. 赵天仪。2006。〈从自我的觉醒倾听解冻的声音:巫永福诗作解析〉。《台湾现代诗》,5:84-90。

    延伸阅读

    1. 沈萌华主编。1995。《巫永福全集》。台北:传神福音。
    2. 着者不详。2000。《巫永福全集补编》。台北:传神福音。
    3. 翁闹等编。1989。《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湾作家全集?短篇小说卷?日据时代」6。台北:前卫。
    4. 巫永福。2003。《我的风霜岁月:巫永福回忆录》。「望春风传记丛刊」9。台北:望春风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米起源
下一篇:左翼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