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左翼文学运动

左翼文学运动
2011-12-03 09:32:06   来源:   点击:

    日治时期台湾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隶属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环,起於1927年前後,沉寂於1937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後,呼应无产阶级掌握政治权力,国际间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运动。1925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公布文艺政策,支持成立「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简称「拉普」),建立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各国激进文艺工作者群起仿效:在日本,1921年《播种人》开始标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1928年成立「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在朝鲜,1920年《开辟》杂志开始介绍以无产阶级解放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文学,1925年成立「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强化斗争意识并主导朝鲜文学的发展方向,成为朝鲜1920年代中期以後文义思潮的主流。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後,社会主义思想逐渐为知识分子所熟悉,1921年(民国10年)蒋光慈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与文化的关系,论述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无产阶级文化的必然性;1928郭沫若与鲁迅、茅盾掀起「革命文学论争」,大致确立社会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左翼文学阵营的正式组织。

    与日本、朝鲜、中国相较,台湾左翼文艺阵营并未成立类似的战斗性文艺组织,左翼文艺运动的强度与规模都略显薄弱;但从1927-1937年(昭和2-12年)仍可看出左翼文艺运动在台湾发展的轨迹:

    (一)思想的转换期(1927-1930年):

    「大众」登场,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由连温卿等无产青年取代林献堂为首的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宗旨从「文化启蒙运动」改为「普及台湾之大众文化」,反映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色彩,表现出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化运动汇流的姿势,批判性地指导着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二)艺术战线期(1930-1931年):

    1928年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无产阶级文化受到更多关注。指标之一为1930年《伍人报》、《洪水报》、《明日报》、《赤道》、《台湾战线》等思想色彩强烈的刊物陆续发刊;这些刊物的思想成分各不相同,但批判资本主义,将文艺视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工具,则是共通的表现。指标之二为1931年结合在台左翼日人,「台湾文艺作家协会」在与日本左翼文学团体「纳普」取得联系下成立,标志着加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联合战线」与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接轨的姿态。此一时期为台湾左翼文艺运动最具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雏型的阶段。

    (三)低潮期(1932-1937年):

    1931年殖民者开始镇压左翼社会运动,左翼文艺运动随之失去发展空间。左翼知识分子为了「利用最小合法性」转进文艺运动。或以「同路人」身分於《南音》发起「台湾话文」、「第三文学」的讨论;或组织隶属日本「普罗列塔利亚联盟」,以文化同好会形式出现的「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福尔摩沙》杂志;或与左联东京支部展开交流。杨逵於1935发行《台湾新文学》杂志,最能反映此一阶段台湾左翼文学运动的特质:国际主义色彩浓厚、在合法联合阵线路线引导下,朝文艺理论化方向发展。此时期各种左翼文艺理论缤纷陈列,看似丰收高潮,但左翼文学运动本以社会革命为核心价值,失去倡言革命实践的空间,合法路线的左翼文学运动实已进入低潮期。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新文学》被迫停刊,台湾左翼文学运动亦走入严冬。总体而言,台湾左翼文学运动虽然规模与深度具不如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丰厚,但对日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思想风格的塑造,却是无法漠视的存在。

    中文关键字: 日治时期 , 无产阶级文学 , 左翼文学 , 艺术战线 , 大众文化

    英文关键字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Proletarian Literature , Leftist Literature , mass culture , art front

    参考资料

    1. 黄琪椿。1994。〈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与社会主义吃潮之关系初探1927-1937〉。硕士论文,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1. 河原功着,莫素微译。2004。《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接点》。台北:全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巫永福
下一篇: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