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诵圣。2001。〈台湾女作家与当代主导文化〉。收於《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
- 范铭如。2003。〈京派?吴尔芙?台湾首航〉。收於《霜後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瑞腾主编。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 陈芳明。2003。〈在母性与女性之间:五○年代以降台湾女性散文的流变〉。收於《霜後的灿烂 :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瑞腾主编。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 张瑞芬。2006。〈永不凋谢的三色堇:论张秀亚散文〉。收於《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麦田文学」184。台北:麦田。
- 张瑞芬。2007。〈张秀亚、艾雯的抒情美文及其文学史意义〉。收於《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文史台湾」6。台北:麦田。
- 台湾文学风华-五○年代女作家系列。http://tlm50.twl.ncku.edu.tw/ww2.html。
1948年来台。1950年代,张秀亚第一部散文集《三色菫》(台北:重光文学,1952)出版,随即声名大噪,此一时期的创作以思乡怀人和抒发性灵为主,代表作包括散文集《牧羊女》(台北:虹桥,1952)、《凡妮的手册》(高雄:大业,1956),以及小说集《寻梦草》(台北:商务印书馆,1953)、《七弦琴》(高雄:大业,1954)。1960年代,张秀亚结合欧美现代主义的文学形式,散文如同绮丽空灵的抒情诗,侧重意识流泄与思想断片,小说则偏向心理分析,代表作包括散文集《北窗下》(台中:光启社,1962)、《曼陀罗》(台中:光启社,1965)、《湖上》(台中:光启社,1967),与小说集《感情的花朵》(台北:文坛,1966)、《女儿行》(台中:光启社,1958)。1970年代以後,张秀亚以散文创作为主,内容愈见沉淀,围绕在思索信仰、哲学与人性上,代表作为散文集《水仙辞》(台北:三民书局,1973)、《湖水?秋灯》(台北:九歌,1979)。
翻译方面,自1950年代中期起持续引介欧美现当代文学之名家,包括珍?奥斯汀(Jane Austen)、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并於1973年翻译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的着作《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为该着之第一部中译本;同时也透过亲炙欧美女作家,来思考文学形式的创新。
散文创作方面,张秀亚一向被归类为抒情传统,文辞精致,刻意与现实脱节,意念流动的抒情散文成为许多女性散文家心仪的典范,树立抒情美文的散文型态。新诗创作方面,张秀亚被诗人萧萧誉为「纯心灵的浪漫主义诗风」,充满虔敬的宗教情怀;诗作除了心灵的探索,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礼赞,追求自然与艺术的纯美。
小说创作则历经不同时期的转折,学者范铭如指出早期创作可见冰心、卢隐、凌淑华对张秀亚无形之中的影响,承袭女性与京派的双重特质,中期则偏向宗教与爱情,後期则偏向新批评式的小说实践。
2005年3月由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出版《张秀亚全集》共15册,收录自1934-2001年的作品,包括诗卷1册,散文卷8册,小说卷2册,翻译卷2册,艺术史卷1册,资料卷1册。
中文关键字: 女性散文 , 感性抒情 , 主导文化
英文关键字Female Prose , lyrical-sentimentalism , dominant culture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