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锺佩
2011-12-03 09:36:27   来源:   点击:

    散文家、小说家。另有笔名「余风」。毕业於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中日战争时任职於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其後入重庆《中央日报》任采访,1945年中日战争胜利,奉派为驻英特派员。1947年任南京《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1948年《英伦归来》出版,徐锺佩报导英国战後经济困顿之际,政府与人民勤奋简约的景象,来对比战後中国京沪一带豪奢铺张之恶习,同年并当选国大代表。1950年来台,开始创作散文,为战後初期重要女作家之一。1951年散文集《我在台北》出版,为徐锺佩自述1950年6月初,由中国上海乘船来台的经历,并触及台北在地生活与时空情境。1956年之後旅居海外,先後随夫婿朱抚松的外交工作,周游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韩国等国。1961年长篇小说《余音》出版,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1962年返台,以笔名「余风」发表短评於《中央日报》。1964年,《多少英伦旧事》出版。1976年,集结寓居西班牙历史人文观察,出版《追忆西班牙》,为创作生涯後期的散文创作。1977年《静静的伦敦》出版。1981年《徐锺佩自选集》出版。

    徐锺佩的文字风格,迥异於一般女作家抒情婉约的文风,不玩弄词藻和文艺腔调,有女作家少见的一种「中性特质」,文笔「典雅」、「浏亮」(郑明俐)。由於徐锺佩在《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工作过的经历,郑明娳指出记者职业与外交官夫人身分对於徐锺佩造成局限。在徐锺佩的长篇小说《余音》,後半部捕捉抗战期间在重庆从事新闻工作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共产党崛起前中国社会浮动的现象,叙述者一再重复个人及群体的抗战经验,突显日军侵华,全民投身抗战的国族意识,可以瞥见其与国家霸权的结合。然而,如果从女性创作的脉络观之,徐锺佩的《余音》流露出性别自觉的意涵,也扣合邱贵芬所提出就性别反思的层面而言,战後来台的女作家超越日治时期台湾女性创作的水准,并拓展了性别议题书写的空间。

    中文关键字: 女性散文 , 1950年代 , 《余音》 , 《我在台北》 , 书写家台湾

    英文关键字Female Prose , 1950s , Yu Yin《余音》 , Wu Tsai Taipei 《我在台北》 , Rewriting Taiwan

    参考资料

    1. 郑明娳。1993。〈一个女作家的中性文体:徐锺佩作品论〉。收於《当代台湾女性文学论》。台北:时报。
    2. 张瑞芬。2003。〈文学两「锺」书:徐锺佩与锺梅音散文的再评价〉。收於《霜後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瑞腾主编。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3. 陈芳明。2003。〈在母性与女性之间:五○年代以降台湾女性散文的流变〉。收於《霜後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瑞腾主编。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4. 王钰婷。2007。〈多元叙述、意识型态与异质台湾:以五○年代女性散文集「渔港书简」、「我在台北及其他」、「风情画」、「冷泉心影」为观察对象〉。《台湾文学研究学报》,4:41-74。
    5. 台湾文学风华-五○年代女作家系列。http://tlm50.twl.ncku.edu.tw/ww2.html。

    延伸阅读

    1. 张诗宜。2004。〈反共文学之外的另类书写: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为分析对象〉。硕士论文,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2. 张瑞芬。2006。《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麦田文学」184。台北:麦田。
    3. 许佩馨。2006。〈五○年代的迁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博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
    4. 张瑞芬。2007。《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文史台湾」6。台北:麦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张深切
下一篇:怀树又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