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後现代文学

後现代文学
2011-12-03 09:38:29   来源:   点击:

    後现代文学(postmodern literature)一词来自後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但後现代主义向来则是众说纷纭。其实「主义」一词并不恰当,因为它并无一套自成体系而可以为众所公认的学说或主张,故用「後现代文学」比「後现代主义文学」一词更为恰当。

    後现代文学的「後」(post)按其字面之意,指出现时间在现代文学之後,亦可视为现代文学的「後期」。前者着重的是它和现代文学的差异与对立;後者则侧重现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当代西方文坛的演变情形观之,後现代文学大约出现在1950-1960年代。包括荒谬戏剧、法国新小说、黑色幽默文学、魔幻写实小说、後设小说、美国黑山诗派、自白诗派及语言诗派等,都被纳入後现代文学中。

    台湾文坛在1980年代上半叶出现後现代文学作品,最先是夏宇、罗青、林燿德等人的诗作,以及黄凡、张大春等人的小说,而锺明德等人则引介了西方的後现代实验戏剧。这股後现代思潮如同早期的现代主义一样,主要是从欧美引进,不同的是,台湾从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历经1970年代的写实主义而後才出现後现代主义思潮;而西方则是自写实主义经现代主义而至後现代主义,这是彼此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以及台湾特殊的政经环境以致。1989年可视为台湾後现代思潮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年出版了4本(詹明信、罗青、锺明德、孟樊)後现代主义的相关论着。

    1980年代後半叶至1990年代,台湾的後现代文学益发兴盛,相关作品源源不断的出现,这些後现代文学作品有几个特点:

    (一)反体裁:指的是文类界线的模糊,如把诗写得像小说(如林燿德的长诗〈圣器〉),反之亦然;或把类型小说打破,分不清是推理小说、哥德小说或科幻小说等。

    (二)自我反身性或自我投射性:指作者或叙述者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往往以後设语言(meta-language)暴露自身的写作过程,最具典型的是後设小说(metafiction),黄凡〈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及张系国与平路合写〈捕蝶人〉即为显例。

    (三)互文性:指文本与文本间的相互牵扯、渗透,形成一种即此即彼、非此非彼的文学景观,如骆以军〈红字团〉等小说。

    (四)语言的游戏:语言符号原由意旨(signified)与意符(signifier)所构成,前者指的是语义,後者则是语音和语形,此时後现代只留下後者,让它自己无限延异(differance),最後看到的只是它的踪迹(trace)。这种纯意符的游戏,邀读者来参与,亦不啻说明为何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与米歇尔?傅柯(Michel Foucult)会喊出「作者已死」。夏宇〈连连看〉等诗作呈现的便是此种无厘头的游戏。

    (五)拼贴与碎片化:後现代不再相信所谓的大师叙事或宏大叙事(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或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那种大学说),更反对柏拉图(Plato)以来的本质论或中心思想,遂使其作品出现零散化,变成片段式的拼贴,在小说便成情节跳跃式的组合,结构松散;在诗则成不知所云的胡言乱语。前者如朱天文《荒人手记》,後者如夏宇《摩擦?无以名状》与《粉红色噪音》,宛如无字天书。後现代文学创作之所以会有如上的表现,正是出於对所谓「真实」的不信任──此亦为其与现代主义最大的分歧所在,後者如超现实主义,其所呈现的潜意识或梦呓式自动语言,乃在企图表现更真的「真实」;而前者如魔幻写实主义(magic realism)则是用魔幻来表示它对现实的怀疑。但也因如此,後现代文学作品削平了历史感与纵深感,予人读後难起共鸣,乃致无法引发生命的感动。这股风潮在台湾过了20世纪,虽仍旧余波荡漾,但也走过它1990年代辉煌的岁月。

    中文关键字: 自我反身性 , 互文性 , 意符 , 拼贴 , 真实

    英文关键字self-reflexivity , intertextuality , signifier , collage , reality

    参考资料

    1. *孟樊。1989。《後现代并发症:当代台湾社会文化批判》。「当代新视野丛书」3。台北:桂冠。
    2. *孟樊。2003。《台湾後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Cultural map」14。台北:扬智。
    3. 唐建清。2003。《国外後现代文学》。「国外後现代艺术丛书」。南京:江苏美术。
    4. *蔡源煌。1987。《从浪漫主义到後现代主义》。「雅典文库」1。台北:雅典。
    5. Hassan, Ihab.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Ohio State U P.
    6. Jameson, Fredric.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Duke U P.
    7. Lyotard, Jean-Francois.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 P.
    8. Ward, Glenn. 1997. Postmodernism. London: Hodder Headline.

    延伸阅读

    1. 贝斯特(Steven Best)、凯尔纳(Douglas Kellner)着,朱元鸿等译。1994。《後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台北:巨流。
    2. *辅仁大学外语学院、中国靑年写作协会着。1998。《两岸後现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外语学院。
    3. *孟樊。2003。《台湾後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Cultural map」14。台北:扬智。
    4. *高宣扬。1999。《後现代论》。台北:五南。
    5. 陆蓉芝。1990。《後现代的艺术现象》。「艺术家丛书」。台北:艺术家。
    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着,唐小兵译。1990。《後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当代学丛」1。台北:合志。
    7. *蔡源煌。1987。《从浪漫主义到後现代主义》。「雅典文库」1。台北:雅典。
    8. 锺明德。1995。《从写实主义到後现代主义》。「戏剧丛书」7。台北:书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下一篇:拓拔斯?塔玛匹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