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
2011-12-03 09:41:05   来源:   点击:

    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一时,强调内部研究,以形式分析见长的文学研究方法,1950年代引进台湾。初期只是理论的译介,1958年夏志清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述,是较早将理论付诸实践。但有系统地引介并形成批评风气者是颜元叔,1969年〈新批评学派的文学理论与手法〉於《幼狮文艺》分3次刊讫,完整介绍源流、方法,成为台湾认识新批评理论的重要来源。

    颜元叔的具体主张,概括了新批评的原则「文本至上」。文本被视为一有机体,所有讯息都应止於文本的「细读」(close reading)、分析,不仅文本底下作者意图的追察将导致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文本之外的影响探索也将产生影响的谬误(affective fallacy),惟有针对文本,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批评方法,才能改善中国古典文学「印象式」的批评传统,既拘牵於作者意图,而且又泛谈影响。

    除了在报刊杂志撰文,颜元叔更将新批评理论带入学院,恰逢当时重新省视治学与批评的风气,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响,颇受新生代诗人及研究者的欢迎。当时的叶维廉、张汉良、柯庆明、蔡英俊等人都投入甚深。但是颜元叔崇尚西方文学理论,在他所经营的古典诗与现代诗批评领域,都引发了相当程度的论争。

    学者叶嘉莹与颜元叔展开古典诗批评的论辩,而在现代诗方面,颜元叔以新批评的手法讨论洛夫、罗门等人的诗,指摘洛夫的诗缺乏意象结构以致晦涩难解,批评罗门诗的死亡意象苍白晦涩,致使双方陷入论争,甚至引发现代诗论争的「台风季」。

    夏志清则认为,文学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脱离文学而独立」使得文学不再是研究的主题(subject of study),而是研究的物件(object of study),造成学人「方法至上」的迷思,「评者没有深厚的基础,情愿信任『方法』而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和洞察力,往往是不诚实的。」

    颜元叔因新批评引起的争议逐渐淡出文坛之後,欧阳子以「新批评」解析白先勇的《台北人》,写成《王谢堂前的燕子》,系新批评的完全实践。自此之後,甚少有人再标榜完全新批评的研究,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却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作家、评论者与学者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新批评的操作方式。

    中文关键字: 颜元叔 , 夏志清 , 叶嘉莹 , 洛夫 , 罗门

    参考资料

    1. 颜元叔。1969。〈新批评学派的文学理论与手法〉。《幼狮文艺》,181-183期连载。
    2. 思兼。1974。〈评介「美国文学批评选」〉。《书评书目》,16-17期连载。
    3. 夏志清。1984。〈追念钱锺书先生:兼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收於《人的文学》。「纯文学丛书」74。台北:纯文学。
    4. 陈松全。2002。〈新批评与台湾诗歌批评理论及方法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5. 苏益芳。2004。〈夏志清与战後台湾的现代文学批评〉。硕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6. 陈政彦。2007。〈战後台湾现代诗论战史研究〉。博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7. 陈芳明讲授,黄莉莉整理。〈台湾文学系列:阅读的乐趣?批评的嬉戏〉。洪网智慧集合,「敏隆讲堂」。2008年8月1日读取。http://www.how.org.tw/class/discussion.asp?CTID={250BA9B4-F145-4633-8E8E-AF19213C7F84}。

    延伸阅读

    1. 颜元叔。1969。〈新批评学派的理论与手法〉。《幼狮文艺》,181-183期连载。
    2. 颜元叔。1975。〈中国古典诗的多义性〉。收於《谈民族文学》。「学生书苑」23。台北:学生书局。
    3. 欧阳子。1976。《王谢堂前的燕子》。「尔雅丛书」14。台北:尔雅。
    4. 陈松全。2002。〈新批评与台湾诗歌批评理论及方法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
    5. 苏益芳。2004。〈夏志清与战後台湾的现代文学批评〉。硕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6. 陈政彦。2007。〈战後台湾现代诗论战史研究〉。博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治小说
下一篇:施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