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淑。2000。〈台湾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再出发:新生报「桥」副刊的文艺论争(1947-1949)〉。《世界华文文学论坛》,33:20-22。
- 曾健民。2002。〈第四章 建设人民的现实主义的台湾文学〉。收於《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赵遐秋、吕正惠编。台北:人间。
- 台湾文学辞典试用版。http://www2.nmtl.gov.tw:8090。
中国左翼文人所强调的现实主义美学及民主主义,都是抗战期间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再传播。毛泽东在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当中便说:「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一方面,在国民党陈仪统治下,左翼文人以民主主义来批判其独裁封建性格;另一方面,也是藉此介入台湾文学场域再构筑的过程,期待以此左翼美学与思想来带领战後初期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由中国来台的作家与文化人引进了一种「新兴的文艺美学」,思想上颇受「民主主义」指导,这种「注重走入人群、为人民写作的文学观」,其实也就是中国抗战以来左翼思想的化身;而表现上左翼文学所强调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即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也被程度不一地谈论着。
接替《台湾新生报》「文艺」副刊,1947年8月1日创刊的《台湾新生报》「桥」副刊由歌雷(原名史习枚)主编,以间隔1日或2日刊出的方式,维持了20个月之久,至1949年4月废刊为止,共刊出223期。歌雷的文学信条便是具有反映现实、改造现实理想的「新现实主义」。
歌雷所主编的「桥」副刊发起「台湾文学的重建」,希望能振兴战後低迷的文艺气氛,同时也鼓励许多台湾作家创作,是战後初期末段最重要的文艺版面。而在「桥」副刊上,1947年11月以迄1949年间发生了一场台湾文学论争。
论争中值得注意的,便是在「桥」副刊里,以中国来台作家为主进行了一次「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争辩。论争中重要的面向,可视为黄荣灿等引进鲁迅左翼现实主义精神的再发展,是中国作家将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思潮「转移阵地」到台湾来。1948年7月,骆驼英(罗铁英)在总结性的〈论「台湾文学」诸论争〉中说 :「新现实主义是立脚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上,且站在与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立场上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方法(合称之为创作方法)」。而战前台湾左翼作家却并未主动加入关於新现实主义的论争,显示了此论争属於中国作家的「内部争议」,并未引起台湾作家广泛响应。
如果要论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台湾本土作家与中国左翼作家应该是现实主义思潮由「复苏」到「激化」的主要成员。两岸的作者在当时「光复」、「统一」的语境下,既有为重建文坛携手合作、交流的文学事实,也有存在於文学场域中复杂纠葛的权力竞逐、发言位置的正当性与否等面向的问题。因此,新现实主义思潮是观察此复杂文艺状态的重要现象。
中文关键字: 社会主义 , 鲁迅 , 毛泽东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