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系国,《星云组曲》,台北市: 洪范,1980.
1970年代末期,随着保钓运动的激情消褪,旅居海外的华人知识青年也面临了「何去何从」的认同危机。当时,一部份的人选择了拥抱大中国的梦想,投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羽翼下继续运动,另一部份的人则由爱国的激情中清醒过来,并逐渐蜕变为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省思。在後者当中,最具代表性者为栖身联合国的刘大任,以及旅居美国的张系国两人。
相较於刘大任在《晚风习习》中对家族和传统文化展现的细腻感情,身兼科学家与传统人文学者双重身份的张系国,则是不断致力於将儒家丰富的人文情感与悲悯之心融合於充满西式风味的科幻作品当中。自1970年代末期起,张系国陆续发表了多篇才气纵横的科幻小说,後来其中的十篇佳作由台湾的洪范书店汇集成书,便称为《星云组曲》。
《星云组曲》全书共包括十篇短篇小说:〈归〉(之一),〈望子成龙〉,〈岂有此理〉,〈翦梦奇缘〉,〈铜像城〉,〈青春泉〉,〈翻译绝唱〉,〈倾城之恋〉,〈玩偶之家〉,〈归〉(之二),全书描述的时间从西元二十世纪到两百世纪,故事背景则包括了从近未来的东亚到遥远异次元的诸多不同世界。这十篇作品风格各异,虽然其中大部份作品的设定都有相通之处—如〈青春泉〉,〈翻译绝唱〉同样以「转生」科技为故事核心,〈铜像城〉、〈倾城之恋〉同样是以呼回战争为主轴等—,然而其中所想表达的主题却仍各有不同。在这当中,有对未来的乐观盼望(归之一),有呼唤纯真感情的爱情小说(归之二),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嘲讽(玩偶之家的「灵灵」,岂有此理的「人口局」,翦梦奇缘的「反天视协会」以及铜像城的「铜像教」),甚至也有鲁迅小说般毫不留情的辛辣在其中(〈翻译绝唱〉的最後一段,作者藉语言学家之口对鲁迅所说的「吃人礼教」大加挞伐,而故事中的食人族语言把「友」、「朋」等友善字眼和「吃人」画上等号,更是十足〈狂人日记〉式的讽刺)。而其中被公认集全书之大成,同时亦为台湾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者,乃是位於全书中点的第五篇,198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铜像城〉。
如果说张系国身为保钓青年的情感仍然残存在《星云组曲》之中的话,那麽〈归之一〉和〈铜像城〉就是理想与残酷现实的两极对照。不同於〈归之一〉中「中华联邦」一统东亚的乐观笔调,〈铜像城〉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与命运的沉重省思。〈铜〉文主要在描写某个异次元的城市(索伦城)中,一座伴随着朝代兴衰不断改变其面貌的铜像的故事。最初,政争的胜利者,用失败者的武器铠甲融铸成自己的面貌,然而随着胜利与失败的反覆上演,铜像日趋巨大,面貌却越来越模糊;到最後,彷佛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般,铜像「吞噬了民房,掩没了市街」,人们对铜像的崇拜却与日俱增(张系国在这里讽刺性的描写了「铜像教」的狂热),直到另一个更强悍的外来势力从空中发射武器,将铜像「汽化成一片焦土」为止。融合了政治寓言,历史脉络,以及温柔却带着悲怜的叙事方式,张系国笔下的呼回铜像,成为近代台湾文学中最具象徵意义的图腾。在张氏的描写下,铜像浓缩了巨大的时代悲哀,它不只是呼回人的精神指标,它也是那一个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挣扎的一个标志。後来,延续〈铜像城〉的时空背景,张氏又创作了一系列以呼回文化为舞台的长篇作品—《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合称「城」三部曲),然而其成就与评价都不比〈铜像城〉来得高。至今,〈铜像城〉仍是公认的张氏代表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