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贤
2011-12-03 09:43:54   来源:   点击:

    诗人。出生於台北凉州街,因战乱转至祖籍地台北淡水就学,1950年初中时,处女诗作〈樱花〉发表於《野风》。就读台北工专(今台北科技大学)期间与陈金政等人创办《松竹文艺》。1956年加盟「现代派」诗社。1964年参加「笠」诗社,同年毕业於教育部欧洲语文中心,主修德文。1972年为瑞士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学会会员,1976年英国剑桥的国际诗人学会(International Poets Academy)创会会员。获英国剑桥国际文学学术院院士、美国国际大学荣誉化学哲学博士。2001年国际诗人学会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李魁贤文学创作以写诗为主,也写评论,并从事以德国文学为主的翻译,尤以里尔克的译介闻名。着有《李魁贤诗集》6册、《李魁贤文集》10册。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各种语言。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第一代诗人,历经社会与诗坛变迁,李魁贤的创作主题与技巧的呈现颇为多样化,本土性与自我反思构成主要的特色。早期诗作洋溢着青春的感悟与存在的思考,探索生活经验中的内在真实,温婉中跃动着「悟觉」,如〈秋与死之忆之二〉:「死,只是像细菌那样的微体罢了。它在我的神经里徜徉着,在我的血液里泅泳着。」「南港诗抄」写下生活经验中的现实世界,反省「工业时代」,充满现代主义色彩。1987年解严後的诗作则以本土性为主,〈留鸟〉最足以代表,诗写:「我的朋友还在监狱里」,「不学候鸟/追求自由的季节/寻找适应的新生地」,「宁愿/反哺软弱的乡土」。

    大体言之,诗作寓现实的关怀於艺术语言的锤链,意象突出,表徵诗的意义与感动。

    中文关键字: 诗 , 翻译 , 笠诗社 , 战後第一代

    英文关键字Poetry , Poetry society of Li ,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ost-war

    参考资料

    1. 彭瑞金。2002。〈编者序〉。收於《李魁贤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 张贵松。2006。〈李魁贤诗研究〉。硕士论文,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3. 江宝钗。2002。〈李魁贤诗的阅读与典律政治〉。收於《李魁贤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彭瑞金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4. 李魁贤。2001。《李魁贤诗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5. 彭瑞金主编。2002。《李魁贤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6. 杜文靖。〈李魁贤简介:文坛祭酒,享誉国际〉。财团法人吴三连奖基金会,「第27届吴三连奖」。2008年7月31日读取。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27_b00.htm。
    7. 诗路-台湾现代诗网路联盟。http://dcc.ndhu.edu.tw/poemblog。

    延伸阅读

    1. 枫堤(李魁贤)。1966。《南港诗抄》。「笠丛书」18。台北:笠诗社。
    2. 李魁贤。1993。《祈祷》。「台湾诗库」25。台北:笠诗社。
    3. 李魁贤。1993。《黄昏的意象》。「台北县作家作品集」2。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4. 李魁贤。1973。《德国文学散论》。「三民文库」167。台北:三民。
    5. 李魁贤。1987。《台湾诗人作品论》。台北:名流。
    6. 李魁贤。1992。《诗的反抗》。「新地论丛」2。台北:新地。
    7.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着,李魁贤译。1993。《里尔克诗集》。「桂冠世界文学名着」28。台北:桂冠。
    8. 王国安。2004。〈李魁贤现代诗及诗论研究〉。硕士论文,高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9. 陈怡瑾。2006。〈李魁贤的诗与诗论〉。硕士论文,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0. 彭瑞金编。2002。《李魁贤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曾丽华
下一篇:李宝嘉